蔣玲芝 李阿利
1.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2.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
H高校二級學院辦學效益評價實證研究
蔣玲芝1李阿利2
1.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2.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精英教育普遍化,雖然很多人能夠接受大學教育,但是如果不抓好辦學質量,必然是對國家人力物力財力等的資源浪費,只有抓好了辦學效益才能確保教育大眾化的高效用,能使得農業類高校學生能夠對應社會需求獲得合適崗位,而不浪費資源。此文將切實的以H高校為例,實證研究其17個二級學院辦學效益的狀況,并且利用DEA模型,進行數據化精確化研究,并且提出改善此高校二級學院辦學效益的可行建議。
H高校;二級學院;辦學效益評價;實證研究
H高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農科為特色,農、工、文、理、經、管、法、醫、教、藝術多學科綜合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
(一)確定指標與計算方法
因為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我將選取H高校17個二級學院進行實證分析,將其各個學院之間的辦學效益結果進行比較比較以及詳細分析情況。
(二)投入指標選取與計算方法
根據學者們研究此問題邏輯性來確定投入指標以及聯系實際調取數據的可行情況,因此確定的投入指標是:科研經費、教職工總數、生均行政教學用房面積。
(三)產出指標選取與計算方法
根據學者們研究此問題邏輯性來確定投入指標以及聯系實際調取數據的可行情況,因此確定的產出指標是在校生數、發表論文積分數、畢業生就業率。
(四)指標體系的確定

投入——產出指標
(五)二級學院的分類
我們將選取的17個二級學院分為以下四類: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是指教學為主,科研為輔,將教學研究型二級學院設為A1、A2、A3、A4、A5、A6。教學型是指專門教學,將教學型二級學院設為B1、B2、B3、B4、B5。研究型是指專門搞科研,將研究型二級學院設為C1、C2、C3、C4、C5、C6。
(一)DEA模型簡介
DEA思想首次是由A.Charnes、W.W.Cooper及E.Rhodes提出了稱為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的方法,主要是從投入產出去評價決策單元的有效性。
(二)基于CCR/BBC模型的分析
結合H高校17個學院實際情況,因此確定以下投入產出指標。投入指標:科研經費,教職工總數;產出指標:在校生數,發表論文積分數,畢業生就業率。在校生數指在校的博士、全日制碩士、非全日制碩士、全日制本科數之和;發表論文數是指SCI、EI、ISTP、SSCI、CSSCI等收錄論文數,因為論文質量不同所以用錄用論文的加總數作為各學院出版論文數與著作數指標。畢業生就業率指本科畢業生就業率。DMU1、DMU2、DMU3、DMU4、DMU5、DMU6、DMU7、DMU8、DMU9、DMU10、DMU11、DMU12、DMU13、DMU14、DMU15、DMU16、DMU17分別代表H高校的C5、A1、A2、A3、A4、A5、B3、C1、B1、C3、A6、B5、B4、B2、C2、C4、C6學院。根據CCR模型和BCC模型結果來分析,CCR模型是假設前提為規模報酬不變(CRS),BCC模型假設規模報酬可變(VRS)。以下表格是2011-2015年這17個學院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

2011年投入產出指標

2012年投入產出指標

2013年投入產出指標
將投入和產出的指標標準化處理之后導入DEA統計軟件DEAP2.1,根據CCRBBC模型進行統計,可得到17個學院每年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及其規模報酬狀態。
1.綜合技術效率分析
綜合技術效率是指高校的教育資源投入(人力、財力、物力)是否得到了充分配置利用。H高校17個學院里,年綜合技術有效的學院均占參評學院的44.7%,高校整體綜合技術效率呈現先增長后下降有增長又下降的趨勢,且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878,說明該高校的辦學效益雖不穩定,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得到相對較好的利用。

2011-2015年各學院綜合技術效率值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DMU1、DMU5、DMU6、DMU9連續五年都是綜合技術效率值有效,說明這些學院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得到充分利用,辦學效益穩定。而DMU15、DMU3、DMU2連續五年都是綜合技術效率值無效,說明這些學院存在投入過多產出過少的問題,或許是規模過大、過小的問題。這四個學院要結合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值以及規模效率值一同考慮,進行詳細分析。DMU4在2011-2014年綜合技術效率無效,在2015年綜合技術效率達到有效,說明對投入產出進行一定的調整就會使得投入產出達到相對最佳狀態,達到有效。DMU7在2011年綜合技術效率達到有效,2012、2013年綜合技術效率無效,2014年綜合技術效率達到有效,2015年未達有效,因此說明學院DMU7辦學效益不穩定。DMU8在2011-2014年均是綜合技術效率無效,在2015年綜合技術效率達到有效,說明只要對投入產出進行一定調整,投入產出可以達到最佳相對效率狀態。DMU10在2011、2015年綜合技術效率有效,2012-2014年綜合技術效率無效,說明這個學院辦學效益也是不穩定的。DMU11在2011、2012年綜合技術效率是有效的,2013-2015是無效的,說明后面三年投入產出有一定問題,必須進行調整。DMU12前四年綜合技術效率均是無效,在2015年才達到有效,說明,對投入產出進行一定調整才使得投入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價值。DMU13前四年的綜合技術效率均是有效,2015年綜合技術效率是無效,說明2015年的投入產出調整是錯誤的調整,必須矯正過來。DMU14、DMU16辦學效益不穩定,DMU17前三年綜合技術效率均是有效,后倆年的綜合技術效率是無效,說明此學院對投入的調整是不正確的。
2.純技術效率分析
純技術效率是指對于確定的投入資源,高校教育資源的利用程度。2011-2015年高校整體純技術效率平均值高達0.985,說明在連續五年的投入規模下,高校相對充分利用了教育投入資源。由下表2011-2015年各學院純技術效率值可以看出DMU1、DMU5、DMU6、DMU9共四個學院接連著2011-2015年都達到純技術效率值有效。DMU2,DMU3,DMU4,DMU7,DMU8,DMU10,DMU11,DMU12,DMU13,DMU14,DMU15,DMU16,DMU17,在2011-2015年內也出現了純技術效率無效的狀態,需結合綜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具體分析。沒有一個學院五年內都是純技術效率無效的情況,那么就是所有學院都在一定程度充分利用了投入資源。

2011-2015年各學院純技術效率值
3.規模效率分析
規模效率是指高校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高校處于何種規模才能使投入資源達到最有效的利用。如果投入資源既不過剩又不缺乏,則高校處于規模報酬不變的最佳狀況。規模報酬,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是指所有的生產要素按相同的比例增加投入產出關系,可是要是產出增加比例低于投入增加比例則稱為“規模報酬遞減”,反過來則是遞增。

2011-2015年各學院規模效率值
由上表2011-2015年各學院規模效率值可見:DMU1,DMU5,DMU6,DMU9四個學院連續五年處于規模效率值有效的狀況,規模報酬不變,即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已經處于理想規模。DMU2,DMU3,DMU15三個學院連續五年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說明產出的增長速度低于投入的增長速度,應適當減少投入的資源,其余的學院2011-2015年有理想狀態也有規模報酬遞減狀態還有規模報酬遞增狀態,這些學院要具體分析。
4.綜合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DMU1、DMU5、DMU6、DMU9,這四個學院連續五年均處于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技術效率均是有效的狀態,說明這四個學院處于理想的規模,投入的人力指標物力指標財力指標能夠得到很好地利用和配置,辦學效益相對非常穩定,DMU15、DMU3、DMU2連續五年都是綜合技術效率值無效而其他學院則要結合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技術效率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未達到綜合技術效率有效的學院。DMU2、DMU3、DMU15連續五年綜合技術效率無效均是因為規模效率無效引起的,這三個學院應該適當的壓縮規模。
[1]周悅.高校二級學院辦學效益評價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4.
G
A
2095-4379-(2017)13-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