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
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給歷史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歷史課堂上將一些互動話題和活動與知識點相融合,在講解知識時巧妙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歷史知識點的價值與意義,從思想意識中產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探究的想法,自主學習,全面提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一、講述故事,整理成文
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故事對于他們依然有吸引力,當有故事進行講述時,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另外通過故事的講述,學生們能夠從故事的背景、情節等要素來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更深刻地體會,通過故事整理成文,在內心深處萌發出某種思想感情。
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地14課《難忘九一八》部分內容時,這部分主要講述的是從1931年到1945年的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戰爭中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我不僅希望學生們能夠深刻記憶這場戰爭,更加希望能夠通過我的講解,激發出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在備課時,我就通過互聯網找到了大量的英雄事跡,在課堂上,將這些事跡向學生們進行講解和描述,并且并且在課堂上向學生們播放了《松花江上》這首歌,向學生們提問:“同學們,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描述,大家都有怎樣的想法?”“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學習,為國效力,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外國不敢欺負咱們。”學生們的回答就是他們接受知識的最好的反饋,通過我對問題的提問,學生們能夠認真的思考,并且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感想,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同類的知識時,能夠自主性的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
用故事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比較常用的教學方式,但也要注意講述的方式和內容,對于故事的選取要有針對性和典型性。在實際教學中,并不是每一遍愛國主義的課文都能夠通過故事的鏈接而進行感情上的加深,對于一些情感色彩不濃郁的戰爭,學生們的思維很難達到一個較大的起伏,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思考和分析,選取其他的方式進行引導。
二、讀書報告,編輯小報
讀書報告是學生記錄讀書心得的重要“痕跡”。新時期的歷史教學,對于課堂講解已經不能再局限于對知識點的闡述,而是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協助者。對于很多的歷史內容,學生都可以自行閱讀,編寫讀書報告。在我的課堂上,就經常會鼓勵學生們進行自讀,編寫讀書報告,編輯小報,鼓勵學生進行自覺的深入研究,通過思維的啟迪和開發,開闊學生們的眼界。
“師夷長技以制夷”,著是著名的洋務運動中的口號。在講解《洋務運動》時,這部分的內容比較鮮明和獨立,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寫讀書報告的習慣,我讓學生自己閱讀這篇課文,針對課文所講解的內容,寫一篇讀書報告。這項任務似乎有些難度,很多學生都表現出手足無措的狀態,而面對這種現狀,我會以“這部分主要寫什么內容?”“洋務運動以什么為核心?”“洋務運動有怎樣的影響和意義?”這類的問題來啟發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針對自身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整理成讀書報告。而在日常的讀書活動中,我也經常鼓勵學生讀一些課外的歷史書籍,寫讀書報告來表達自身的想法,對于一些優秀的讀書報告,我會編輯成小報,讓學生間進行傳閱,以此來激發學生的爭優積極性。
讀書是一件苦差事,要讓學生習慣讀書寫報告甚至喜歡寫出自身的想法,這樣才能夠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能夠有所提升,真正在書中有收獲。筆者在教學中,經常會鼓勵學生在讀書報告中進行大膽質疑,樹立不迷信不盲從的思想,已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以字證史,學會觀察
文字是歷史記載的最主要的方式。在學生進行課堂活動時,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文字活動,通過文字來印證歷史,從而深化學生的歷史思維。在教學中,我經常會對學生進行以字證史的課堂活動,在課堂上選取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字來作為歷史的見證,讓學生在對文字探究的同時,能夠了解當時的歷史,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如在講解《青銅器與甲骨文》這節課開始,我開始在教學中融合一些析字游戲,我經常會拿出一些甲骨文讓學生進行猜測,從簡單的“上”、“下”、“大”、“小”到后期的“學”、“國”等,沒次我都讓學生自己來進行猜解,對于先猜出來的學生有獎勵,雖然甲骨文對學生來說,比較遙遠,甲骨文的字也很難理解,但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來說卻非常有吸引力,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下能夠對字進行仔細研究,很多學生都能夠依照甲骨文的形狀準確猜出文字表達的意思,并且能夠將甲骨文中反映的朝代的經濟情況進行簡單的分析。
用文字來啟發學生的分析思維,在對文字進行觀察中,學生逐漸從整體到局部,甚至到每個細小的部分都能夠仔細研究,細心查看,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的觀察力的培養非常有效,也能鍛煉出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課堂活動的組織意在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素質涵養,對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多注意學生的狀態,創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實踐了“教”學下“不教”的目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茗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