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霞
【內容摘要】非物質文化大多以無形知識而存在,但它對文化建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是保護與傳承知識的突破口,學校作為教育基地,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在初中開設校本課程,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體會非遺的文化價值,產生對其熱愛之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呵護民族傳統文化,為傳承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校本課程 保護和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于可傳承的有形物質遺產而言的。它必須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被世代相承的各種傳統文化,也稱無形遺產。
那么,如何解釋和宣傳,才能使其變得通俗易懂呢?我在日常工作中,對學生這樣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老藝人流傳下來的,但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瀕臨失傳的技藝及習俗?!彼腥缦聝蓚€特點:
1.必須是“老藝人留下來的”,范疇多屬“技藝和習俗”
非物質文化必須是有根據的,不是憑空捏造的,方便口頭傳達,有少許的專業書籍可以查詢,后人可以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包括技法、內容和色彩等方面的改變。物質文化遺產不局限于能看得到的成品展示,更多的是技藝和習俗,有時言語難以表達清楚,身授的效果會好于口傳。
2.應該是“瀕臨失傳的”
現代化設備的更新,使得非遺的創作成本降低,年輕人不愿意去學習和利用古老的方法(耗時、成本高)去完成,導致到目前為止,某些技藝和習俗,還沒有被廣泛傳播,專業人士較少。
二、將非遺文化引入初中校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所以我們年輕一代的補救性學習可以很好地保護和傳承。對于學校而言,采取地最好措施就是教育了,初中生的興趣廣泛,在不影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前提下,學些非遺知識,能鍛煉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促進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本人認為,初中學校開展藍印花布校本課程是非常合適的:
1.必要性
(1)藍印花布是南通的特色文化資源
國家級非遺,南通有很多,例如:表演藝術類的童子戲、海門山歌、跳馬伕,傳統技藝類的板鷂風箏、色織土布、藍印花布,地方特色類的如皋盆景藝術、仿真繡等,其中藍印花布是南通地方特色文化之一。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藍印文化,我們學校(通州區二甲中學)曹曉峰老師編寫了一部蘊含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校本課程《南通藍印花布》,有助于年輕一代更好地了解藍印花布這一歷史文化遺產。
(2)保護民族文化是學校的歷史使命
我國受各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保護民族文化,培養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是每個公民的職責。學生的主要學習在課堂,所以我校將南通藍印花布作為校本課程引入教學。
2.可行性
我們屬于鄉村學校,學生素質整體上呈現多層次的特點,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理論知識比較薄弱,通過教學實踐(學生社團、社會實踐活動),探索教學理念,可以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和融入非物質文化,所以把非遺教學放在初中階段學習,還是比較可行的。
為了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繼承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校在政府和教育局的扶持下,建立了“曹曉峰藍印工作室”,分為流程區和展示區。學校積極開展藍印社團課,帶領學生到流程區觀看紋樣、刻版、刮漿、晾干、染色和刮白的過程,體會自然饋贈的藍草染料、手工刻版的耗時、制作過程的不易和古代人們的智慧,到展示區觀看參加各級各類的獲獎作品,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利用二甲中學的地理優勢,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二甲鎮曹裕興藍染坊,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曹曉峰老師)的解說。學生還親眼目睹了染色過程,顏色由黃變綠,通過空氣的氧化,由綠變藍再變青,隨著染色次數的增加,由清素的淡藍變成沉穩的深藍,體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蛻變,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刻版環節中,學生會產生疑問,藍印花布的紋樣和剪紙的紋樣有什么區別呢?藍印花布的紋樣設計是對學生手和腦的鍛煉,簡潔的藍白二色適合學生學習。通過課后的學習和討論,學生知道,刻版對牛皮紙的要求比較高,要能經得起桐油的滲透,也要能經得起防染漿的刮印,鏤刻時刀口要干凈利落,紋樣才能工整平滑。細心的同學還發現,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紋樣,它們在刻版時有明顯的區別。藍底白花的紋樣,避免花紋脫落無法刮印,一般采用碎點、短線,連續紋樣,使圖形完整。白底藍花的紋樣,相對復雜,避免漏漿、翹版的現象出現,和藍、白兩色的協調,線條大多相連。而剪紙則是以短線為主,像網一樣,覆蓋面小而廣,勾勒細膩物象。
結語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就藍印花布而寫)的傳承引進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民族特色,方法上更是一種嘗試和創新。我們要優化教學結構,綠化生態環境,開放創新課堂,實現教學雙贏,從而促使同學們在傳承中去發展這一民族工藝。
【參考文獻】
[1] 宋才發. 論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規定[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2(6):17-22.
[2] 歐廣遠. 論飛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立法與國家立法的協調[J].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4(3).
[3] 雷建連.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D]. 中央民族大學,2013.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姜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