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曼
摘要:當前,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遼寧省鞍山市經濟建設的需要,鞍山外來務工人員日益增多,其子女的教育也成為重要問題。針對問題,結合實際情況,“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現狀調查組”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來搜集資料,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對外來務工子女在校的學習狀況、心理問題以及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并根據問題關鍵所在,努力尋找和探求教育的對策,力求改善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環境,提高教育質量,幫助他們更好地在當地求學。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 教育現狀 異地求學 心理問題
一、總體思路及調查概況
調研組是以外來務工子女在生活和學習上所存在的問題為視角考察他們的生存現狀,透過這些孩子的教育及生活的現狀,分析他們的教育、生活需求,為全市統一開展關愛外來務工子女的工作,提出寶貴建議。
調研組選取3所學校,分別是鞍山市東礦小學、紅拖小學和岫巖實驗小學。東礦小學位于千山腳下,部分學生屬于東礦職工的孩子,家庭比較富裕,但因地處城邊,周邊有很多低收入家庭和外來務工家庭,因而校內有大量外來務工子女;紅拖小學位于鞍山市立山區,鞍山市立山區紅拖小學有農民工子女300余名(占學校學生總數一半),多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屬于城鄉結合部,學校設施較為完善。岫巖實驗小學位于鞍山市岫巖鎮,校內學生大多為外來務工子女及留守兒童,這所學校是岫巖地區師資力量較強的小學,但學生家境兩級分化嚴重,以上三所學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采取全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對家長進行隨機家訪和對學生進行隨機發放問卷這三種方式來了解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現狀等問題。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80份,其中有效問卷768份。同時,在鞍山市東礦山小學、紅拖小學和岫巖實驗小學隨機抽取8名學生進行訪談。
二、調查分析
(一)生活和教育現狀
1.生活上缺少關心。近80%上午外來務工子女生活較為貧困,孩子的安全和生活缺少有力幫助。
2.學習上缺少幫助。65.7%的孩子回到家里基本不復習功課,35.4%的孩子學習上無人指導監督。45%的學生表示學習吃力,跟不上老師進度。22%的學生很調皮不愿意學習。
3.行為上缺少引導。有29.7%的孩子與父母較少交流,22.6%的孩子覺得自己孤獨無助;4、心理障礙缺少疏導。這些孩子中有58.9%沒有朋友或朋友很少,18.5%的孩子比較內向,害怕與人交往。
(二)原因分析
1.教材、授課方式的改變。外來務工子女多來自省外,因為不同的地方學生的教材、老師的授課方式多有差異,很多孩子都出現學習很吃力、老師講課跟不上的現象,盡管學習認真卻依然沒有好的成績,這讓很多孩子十分苦惱,久而久之,他們會產生消極情緒;與此同時,因為年紀尚小,這些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頻繁的更換生活環境使這些孩子們無法認真、踏實、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難以交到好朋友,也會使一些孩子的性格發生改變,變得調皮、不愛學習、學習成績下降、性格孤僻等等。
2.生活水平的差異。由鄉村到城市,生活條件的差別使孩子們容易被邊緣化,內心消極,這讓他們感到無法融入城市學生這個群體,無法獲得認同,從而自我封閉、自卑,這也使他們更加懷念家鄉的伙伴,與現在的同學、老師更加疏遠,在心中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和封閉意識,這些孩子很有可能走極端,而這些孩子一旦誤入歧途,就會對社會產生十分惡劣的影響。
3.生活環境的改變。環境的改變使很多孩子變得封閉,同時因為家庭條件的制約,很多外來務工子女缺乏同父母一起外出游玩的機會,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使他們缺乏小伙伴,加之父母忙于工作,缺少開導,使這些孩子們的課外活動變得十分有限。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渴望參加一次春游,選擇與父母一起外出游玩”的孩子占了絕大部分,由此可見這些孩子內心十分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與城市的孩子一樣可以與父母一起玩、一起笑。
4.父母與子女缺乏溝通和交流。在了解中,32%的學生父母只有小學文憑,50%多的父母有中學文憑,擁有大學文憑的父母幾乎沒有。思想上的落后性也容易使其忽視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造成了留守學生道德教育的缺失。一些農民進城務工后改變了職業和生活方式,從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在對金錢、家庭的態度上會有所畸變,直接影響到孩子健康的成長。
三、對策建議
(一)從家長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狀況
一是加強家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多為低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和低智力成分的商業活動為主,有的經商做買賣,有的出外打工,起早貪晚,因此,多數家庭把孩子的學習和教育全都交給學校。白天孩子在學校,放學后把孩子托付給小飯桌,有一部分孩子被送進長托班,幾個星期或是一個學期之內都見不到家長,家長把輔導孩子和看管孩子的責任交給別人,作為家長應逐漸改善這一種情況,加強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二是改變落后的教育觀念。部分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簡單粗暴,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使用打罵的教育方法,對于問題嚴重的學生就放棄不管,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作為家長,不應該僅僅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而更應該重視品德的培養。
三是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們居住的環境多半是租房或是在商服店鋪里居住,條件簡陋,大多數沒有安靜的學習場所,孩子回家后沒有溫馨的學習環境和氛圍。還有一些動蕩家庭,居無定所,頻繁搬家導致孩子頻繁轉學,父母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受到嚴重影響。
(二)從學校方面,規范教育管理,為農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學校教育
當前,各大高校集中在校大學生的社團力量積極地開展在校大學生與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活動,旨在解決外來農民工子女這一特殊群體精神缺乏關愛、學習缺乏幫助、生活缺乏支持等現實問題,讓他們可以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快樂地成長。
通過與大學生志愿者建立聯系后,孩子們可以找到溝通傾訴的對象,敞開心扉,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內心的孤獨。大學生志愿者在他們心中的形象逐漸高大起來,他們找到了榜樣,對大學生活也就會產生強烈的向往。外來務工子女中有許多孩子不努力學習,甚至想要輟學,大學生為他們講述外面世界的精彩,講述學習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引導并鼓勵他們通過努力學習就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從而點燃他們的學習愿望。
(三)從社會方面,提高社會認同,為農民工子女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社會各方面都在關注這個特殊群體的同時,政府良好的導向作用至關重要。在各種政策推出的同時,應多聽取百姓的聲音,深入基層去了解政策的可持續性與實用性。在現有制度體系下進一步改革現行戶籍制度,消除“二元化”管理帶來的弊端,逐步將戶籍管理職能過渡為服務職能,并力求提高服務質量和意識。我國大部分城市都出臺了關于關愛、保護外來務工子女的政策,鞍山市在積極貫徹政策的同時,應該不斷的完善關于外來務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相關政策,給外來務工子女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四、結語
如何保障外來務工隨遷子女這個龐大群體的受教育權,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現實難題。社會各界都有責任、有義務去關愛農民工子女。學校要加強對農民工的正面宣傳,增強社會對農民工子女的認同感,消除對他們的歧視和偏見。學校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和化解出現的心理問題,全方位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學校和社會應該給他們創造一個寬容、和諧、溫馨、相互理解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2011)[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