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軍
課堂上,教師由原來知識的灌輸者變成了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討論問題,自己探求答案,自己講解知識……
這樣的課堂,老師們覺得反而輕松了,學習知識對學生來說不再是苦累的負擔,而成為了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快的體驗。師生之間交流多了,感情融洽了,關系更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
這是西和縣推行中小學課堂教育改革以來師生們的普遍感受。
“傳統的教學課堂上基本是三分之一的學生在聽講,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無奈地遵守課堂紀律,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則直接在睡覺、玩耍、開小差。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上能立足嗎?這樣灌輸出的學生能有多少創新?身為教育人,這種方式難道不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嗎?不是在浪費孩子的時光嗎?”時任西和縣教育局局長王忠的話擲地有聲。
只有尋找所有學生都愛學、接受的教學模式才能走出教育困境。2010年秋季,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和教育人發出了“向教師要質量,向課堂要質量,向課改要出路”的最強音,教學改革拉開了帷幕。
為此,西和縣提出,校長是課改第一責任人,不抓課改是失職,抓不好課改是不稱職,并強力推行“不換思想就換人,誰不行動就動誰”的做法,以強有力的行政來推動課改。同時,在全縣范圍內抽調30名教師組成教研團隊,專業涵蓋各個學科,先期到外地課改先進學校學習觀摩、認真鉆研高效課堂理論,迅速成長。據統計,僅2010年,全縣就分批派出59個學校的596名教師到山東杜郎口中學等課改名校實地學習。
教育局還將學校辦公經費中的5%的培訓費統籌管理,在全縣均衡使用,保障了各種培訓和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并通過“兒基會”項目、外地課改先進學校學習、“萬名教師培訓”等各種途徑共培訓校長、教師2833人次,各種形式的縣內培訓也如火如荼地展開。
為使課改有濃厚的輿論氛圍,各校都創設了濃厚的課改文化氛圍,在校園四周,制作了課改宣傳牌,更新了文化長廊,用學生創作的格言警句代替名人名言,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樓梯間,張貼人文知識,置學生于知識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每一面墻壁“說話”,讓學生時時處處都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和熏陶。
西和提出,把抓師德師風建設和課改有機地結合起來,持續開展了以“守師德、講良心、盡責任、正教風、樹形象”為主要內容的作風整頓活動。并通過學科沙龍活動更新觀念、診斷問題、凝集智慧,有效地提升各學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拓展了教師的交流空間。截至目前,先后有1000余名教師參加了30次沙龍活動,全縣形成了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學科沙龍鏈,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大幅提升。
同時,縣教育督導室按學校梯次分段督查考核,督促各學校全力實施精細化管理,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明晰辦學思路,規范辦學行為,積極實施課改,傾力打造校園文化,并將全縣學校分為三個梯次,分解精細化管理要求和督導要點,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第一梯次標準要求全縣所有學校都要達到,第二階梯次標準要求全縣大部分學校達到,第三梯次是條件好的學校達到市級示范化學校標準。在對學校進行綜合考核,按三個梯次,將相同類型的學(區)校進行評比排名,教研教改作為考核的五大內容之一,單獨打分,占考核分值的20%。
為了將課改推向縱深,十里初中等學校還大膽對學校組織機構進行改革,撤掉了原有的教導處,總務處和教研組,新設立了綜合行政辦公室、質量檢測與評估辦公室、課程資源開發辦公室、教師資源開發與培訓辦公室、后勤保障辦公室、校委會辦公室、教師代表委員會辦公室。
組織機構的改革,將以往單一的行政管理轉變為以專業引領,服務指導和行政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實現了“責任上攬、權力下移、細化管理、強化過程、加大研發” 的管理策略,創建了“共同規劃,自治為主,行政輔助,民主監督“的學校管理格局,
在這種強力推動的背景下,全縣所有學校積極嘗試,涌現出了十里初中的“三?一三”教學模式、漢源初中“三個六步”教學模式、盧河九年制學校,大水街九年制學校的“五步”教學模式等適合縣情、校情的課堂教學模式。
縣教育局負責人介紹,這些學校都尋找到與本校實際相結合的最佳點,創建自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到了課堂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構建起了高效課堂,教學成績穩步提高,有效促進了義務教育階段課改向縱深發展。
如今,走進西和縣每一所中小學,教師們輕松了,課堂形式更多樣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漲了,學生們變得更加好學、更加開朗、更加熱情,師生關系也越來越好了。
不僅如此,課改的深入開展還促進了學校音體美教學快速發展。全縣各中小學、幼兒園積極開展各類文體活動,通過開展歌詠、繪畫、書法、征文等形式多樣的文藝競賽,進行品德教育、養成教育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引導學生文明、健康成長。
據介紹,近年來,全縣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每年都舉辦全縣中學生籃球運動會、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全縣小學生乒乓球運動會、教職工籃球運動會、文藝匯演等,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