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元
【關鍵詞】 農村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8—0032—01
一、農村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 關注學困生心理健康是學困生轉化的前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對學生的了解,就沒有學校,就沒有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師。”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困生的具體情況,分析成因,依照學困生的心理反應及行為特征,對癥下藥,培養他們的健康學習心理,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使學困生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開發。
2. 滿足學困生心理健康五大營養是其轉化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學困生需要五大心靈營養:肯定、自由、情感、寬容、夢想。教師需要做的就是以生為本,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五大營養,需要肯定強心、自由護心、情感樂心、寬容養心、夢想系心,進而喚醒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意識。
二、農村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 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在學習中,只有獎勵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獎勵這一個導火線,讓學生都參與到競爭中來,爭取拿到獎勵。獎勵可以是頒發小獎狀、小部分的物質獎勵或者是一些紀念品,學生獲獎時可以讓學生在班級發表自己的進步心得體會,說一說自己是怎么進步的。其他同學看到進步的同學拿了獎勵,自己心里面肯定也想著爭取下一次也要拿個進步獎,這樣一來,就提高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2. 充分利用多媒體。隨著經濟的發展,多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或者學習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要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學到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知識通過音樂、圖片、視頻等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學生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看湖南衛視的《變形記》,這個節目能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義,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并且經過教師的引導能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3. 開設心理主題班會課和班級心理健康活動課。心理主題班會課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班會課的形式而設計的班級活動。它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活動方式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心理活動課上,教師可設計簡單而有效的游戲讓學困生主動參與、積極表現和發言,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以便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4. 多元評價是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在新課程的要求下,教師要建立健全評價體系,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自信心,更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例如,學生在考試中只要有進步了,教師就可以說一些鼓勵學生的話:“這次有進步了,老師相信你下次也能做得更好”;如果學生在考試中成績下降,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不應該做錯的題目,鼓勵學生這次做錯了沒關系,下一次就不應該犯相同的低級錯誤。學生受到老師的鼓勵,學習的勁頭上來了,都努力地爭取下一次做得更好,這樣一來,學生慢慢地進步了,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5. 加強家庭和學校的聯系,為學困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對子女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是學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學校教育應該重視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加強與家庭教育的配合、協調,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指導家庭教育,幫助家長學會用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指導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賞識自己的孩子,因為來自父母的信任會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孩子焦慮、困惑情緒;父母的贊賞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學困生的教育工作單靠學校和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家庭在其成長的道路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學校要了解學困生的家庭環境,針對他們的家庭情況給予指導。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