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故事是用講故事的方式普及數學知識,故事教學是促進小學生樂學數學的有效途徑。以故事教學促進學生樂學數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運用故事進行教學,教師需要對課程標準進行整體把握,選擇的故事要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且故事要服務于整體教學目標。
【關鍵詞】數學故事;樂學;整體把握;貼近實際;服務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5-0068-02
【作者簡介】劉婷,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江蘇常州,213000)教師,二級教師,常州市武進區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是讀書人的最高境界,屬于生命的情感體驗。南京師范大學李如密教授指出:“應當以學生‘樂學為教學效果的根本追求。”樂學就是要把學習當作樂趣,并且以這種興趣愛好來促使自己在學習路上一直走下去。數學是邏輯性強、嚴謹的學科,小學生又具有活潑好玩的天性,如何針對小學生的特點使他們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考驗。
一、啟發:關于故事的教學實錄
數學故事是用講故事的方式普及數學知識,借助教師的經歷和兒童的經驗,以數學故事的形式闡述數學知識,滲透數學思想。將故事與數學相結合,讓故事走進數學課堂,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蘇教版二下《角的認識》教學:
師: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圖形王國,那里住著一群可愛的圖形精靈。看,他們來了。(播放改編兒歌《小精靈》)
師:這些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圖形精靈,其實在他們身后還躲著一個小精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精靈。
…………
師:看來,小朋友已經和角精靈交上了好朋友,讓我們一起去花園和角精靈捉迷藏吧!
師:調皮的角精靈又躲到圖形中去了,下面的圖形各有幾個角?請你找出來并標上標記。
(1)認一認,找出生活中的角。
(2)想一想,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3)辨一辨,掌握角的特征。
(4)畫一畫,加深角的知識的建構。
講故事的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角的特征,自主建構角的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思考:故事教學的價值探討
當前,如何開發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的數學課程,是擺在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故事教學把隱含方法、蘊含思想、富含哲理的數學故事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既能滿足學生興趣發展的需要,又具有興趣導引的作用。數學故事課程是數學課程的重要補充,在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發展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1.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發展。
教育應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小學生在學校不應僅僅掌握具體知識,還要強化“四基”“四能”及數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教師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性,使每個學生的德智體都得到發展。學生喜歡聽故事、編故事,把知識、概念、道理寓于故事中,更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2.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樂學的出發點在于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傳統數學教學方法更注重小學生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依靠灌輸等機械方式傳授知識,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學生在學習中天性受到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不強。數學故事教學將故事與數學相結合,契合小學生直觀、天真、樂于探索的發展特點,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以故事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授數學,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以數學故事的形式闡述數學知識,滲透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式,同時讓學生發現自身潛能,積累個體數學學習經驗,彰顯個體生命活力。
3.基于數學教學發展的需要。
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數學知識往往包含著較多的數學語言、概念、公式等,對于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小學生來講具有一定難度。數學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弱,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活動時思維難以觸發,情趣無從獲得,進而導致數學課枯燥、無趣。數學故事教學因能以富有情趣的數學故事來呈現問題的情境、詮釋方法策略、演繹數學思想,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
三、實踐:讓故事教學收放自如
數學故事不應只在課堂,更應深入學生的生活,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須對教學大綱進行整體把握,所選故事要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且故事應服務于整體教學目標。
1.對課程標準進行整體把握。
以故事促進學生樂學數學,把科學嚴謹的數學知識變成生動的故事,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課程標準,更要深入思考課程標準背后對學生的要求,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等。教師只有對課程標準進行整體把握,在創編故事時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為了形式而編故事。教師只有對課程標準進行整體把握,在創編故事時才能設置懸念、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此外,教師還應將良好習慣的養成意識貫穿于數學故事教學中,讓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
2.故事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
數學故事既蘊含了知識,又飽含感情。故事不應該只屬于教師和課堂,更應該屬于學生和生活。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故事可以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情,能使課堂導入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興趣的激發下探索知識。故事的選擇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且教師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講述故事,不應將故事情節講述得過于復雜。此外,要使故事符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還可以選擇小學生熱衷的動畫片或熱門游戲。
例如:在執教蘇教版二下《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教師可以以小學生喜歡的動畫片《西游記》里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學生對算數的思考: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桃子。過了一會兒,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地回來。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都是二十多個,如果七個七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三個。你算算,我摘了多少個?”
3.故事須服務于整體教學目標。
每一堂課都應精彩、完整,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將故事引入數學教學,教師要把握好講故事的時機,要在恰當的時候引入故事,避免泛用故事。如果教師缺乏對故事的引入技巧,在課堂上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長此以往,學生將失去對數學故事的興趣,故事教學也將失去其本來意義。在引入故事時,教師須對課堂進行整體把握,學生分組討論等活動的組織開展,都需要教師進行掌握,以免因為穿插故事而忽視本來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巧妙地將故事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并且使故事服務于整體教學目標。
總之,數學故事是傳統數學教學的有益補充,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更是通向樂學數學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