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摘 要】錫劇,江蘇主要劇種之一,流傳于太湖流域及長江中下游,被譽為“太湖一枝梅”。本文將結合錫劇的歷史文化及經典劇目進行分析,深入探索錫劇的傳承軌跡和發展脈絡,弘揚民族戲曲風采,展現屬于錫劇音樂自身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錫劇;灘簧;戲曲藝術;無錫;民間音樂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026-01
一、錫劇的起源
錫劇前稱“灘簧”,始于清代中期,是江浙一帶極具特色及影響力的說唱藝術。它源于古老的吳歌,融以蘇南的民歌小調等,經過勞動人民數年的傳唱以及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加工,逐漸形成了錫劇最初的模樣。無錫縣東北鄉羊尖鎮嚴家橋一帶,是錫劇最早出現的地方,后來也叫做“常錫文戲”。解放前在無錫城鄉等地由先聲、正風、首先、怡風、三友灘簧班進行演出,這些民間戲班子是錫劇團的雛形。解放以后,江蘇省文化局將“常錫文戲”改為“常錫劇”。195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將“常錫劇”更名為“錫劇”。至此,錫劇的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追溯灘簧的源頭,其實是吳語所唱的山歌小調,名為“無錫東鄉調”。起初僅僅是農民在耕作勞動或是農閑時自娛自樂所唱的一種山歌、小調,它產生于太湖流域,口口相傳,與吳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耘稻山歌、耥稻山歌、牽礱山歌以及船歌、漁歌,可獨唱、對唱、合唱等,山歌又分為長山歌、短山歌、長篇敘事山歌等。
后來它又受到彈詞宣卷、說因果、唱春、道情等說唱文學以及曲藝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既能坐唱,也能立唱;既能清唱,也能伴唱;既可以有人物出場,也可以無人物出場;既可化妝,也可不化妝的演繹形式。
再往后便出現了花鼓灘簧,隨著雅部衰落而花部待興,許多藝人們開始改唱灘簧,進一步促進了其發展,并以地域劃分為錫灘、蘇灘、常灘、申灘、杭灘等。同時,錫劇也不斷吸收學習其他民歌小調來豐富原有的唱腔,在演出內容方面增加了一些簡單的情節,演唱形式也更加靈活變化。經過不斷改良,最終形成現在豐富多彩、層次鮮明,具有濃厚江南水鄉特色的音樂聲腔系統。
二、錫劇的演變
灘簧階段。一般以它經歷的三個重大演變來劃分,即對子戲、小同場戲、大同場戲。
錫劇的萌芽階段。清代中后期,此時吳語灘簧已在當地農村十分盛行。演出劇目通常反映百姓的一些日常生活,故事情節主要講述反抗封建婚姻和舊禮教,也有一部分是對地主階級進行嘲諷。表現了樸實、真摯、濃厚的生活氣息。其語言生動風趣,所有女性角色均由男子扮演,伴奏樂器為一把二胡。此時沒有戲班子,也沒有民間藝人,純屬農民及鄉鎮小手工業者自娛自樂的活動。這時期即為“對子戲”階段。
錫劇發展中期。清代末葉,由于“對子戲”發展迅速、內容增加,使錫劇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在同場戲的發展過程中,由農村向城市轉移擴大,又被分為“大”“小”兩個階段。“小同場”是指在農村進行表演,有三至五個演員同時出場。而“大同場”則是由農村進入城市,發展為多數演員同時登臺,有甚至增加到十多個演員演出。此時“對子戲”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劇目也隨之消失。城市圈的形成,影響到了農村,這一現象說明了錫劇正向城市沖擊,并最終在城市生根發芽,不得不說這是錫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錫劇發展后期。首先,在劇目方面,劇團廢除了幕表制,建立劇本制,強化導演制,并在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進行了藝術革新,更新后的劇目和表演各具特色,藝術風格各異,為劇種贏得了榮譽。經過不斷整理改編劇目和創新戲曲音樂,一些典型的代表作如《紅花曲》、《雙推磨》等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有效擴大了錫劇在全國的知名度,加快了傳播速度和影響。
三、錫劇的創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地方戲曲遇到發展阻礙。錫劇也面臨著在新時代中如何才能再創輝煌的難題,于是,無錫錫劇院利用原有優勢開始尋找解決辦法。最后,該院決定借鑒上海越劇院的成功經驗——“老戲新唱”,編排一部新版《珍珠塔》,同時也產生一種全新的現代化運作模式,進行大膽改革。
新版《珍珠塔》一經面世,好評如潮,首輪演出成績不俗。與傳統錫劇不同,全新的劇情及演員的生動表演,讓廣大戲迷眼前一亮,運用現代化的編排方式使得新錫劇更受歡迎。
正是因為敢于創新,勇于創新,錫劇才得到了振興,錫劇藝術也走向了現代化、產業化的正確發展道路。新版《珍珠塔》的成功可以證明,開創新的發展模式能夠讓更多的人接受錫劇,而錫劇也重獲新生,可謂是“雙贏”的結局。
四、結語
在錫劇發展的道路上,不僅需要有好的劇目、好的演員,還要依靠全社會的努力,讓更多的人認識錫劇、了解錫劇、欣賞錫劇。在如今百花齊放的曲藝界,尚能有錫劇的立足之地已屬不易,關注錫劇的生存與發展,是每一位錫劇愛好者理應做到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錫劇也會逐漸顯露其本色,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