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
【摘 要】粵劇的個人藝術流派、唱腔是歷代粵劇藝術家們在長期實踐表演中依據個人對唱腔、表演、舞臺、觀眾等的藝術感悟,進行的個性化創造。隨著時代的發展,粵劇藝術也在不斷發展、更新,粵劇藝人在長期的演出中,與曲師、編劇等劇班成員,一起探索不同的藝術表演方式。本文從粵劇唱腔的形成開始梳理,延展到粵劇唱腔的發展規律、粵劇唱腔的改革方向,以及如何才能恰到好處的取舍和借鑒,把繼承與創新兩者關系處理得當。尋找粵劇音樂唱腔的改革與發展的合理規律,是廣大戲曲研究者們長期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起源;唱腔;發展規律;改革方向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025-01
一、追根溯源粵劇唱腔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主要流傳于廣東、廣西、閩南及港澳、東南亞華僑聚居地等。它承載著嶺南人的文化生活,凝聚著嶺南傳統音樂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戲曲藝術形式。粵劇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唱腔和極具魅力的舞臺表演形式,讓其成為我國十大地方戲曲劇種之一。
粵劇由梆子皮黃系統與廣東民間歌謠構成,其唱腔音樂主要來源于當地的地方小戲及民間說唱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對粵劇音樂唱腔的研究,必須要從戲曲音樂的本體出發,仔細研究其在地方化過程中形成的音樂特性,尤其是在吸收本土民謠小曲及其他地方音樂方面的具體做法。
根據目前的音像及文字資料顯示,粵劇唱腔音樂素材主要來源于木魚、龍舟、粵謳、南音等廣東民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民歌與粵劇唱腔音樂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民間音樂與粵劇原有的聲腔進行混合,使戲曲聲腔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從單純的梆子、皮黃音樂演變成如今的粵劇音樂唱腔。所以說,粵劇音樂唱腔是粵劇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劇區別于其他地方劇種最明顯的一個標志。
二、粵劇唱腔的發展規律
在近年的粵劇改革中,有人認為,粵劇藝術的唱腔過于程式化,只有對其否定才能有更好地發展前景,所以對唱腔的繼承持否定的態度。其實這種認識是比較片面且不科學的。我們應該更加深入了解粵劇唱腔,尤其要從美學的角度出發,去研究粵劇音樂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不能簡單、片面地對傳統予以否定。
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規律,粵劇音樂唱腔的發展和改革也應該有它自身的規律,我們在繼承與發展的道路上,就應該抓住這個規律。我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改革史,就是戲曲唱腔發展改史。這個時期的歷史體現出了戲曲音樂唱腔繼承與發展的基本規律。簡而言之,戲曲音樂的唱腔發展一定要在不離開戲曲本身的原則下進行,對傳統的繼承就是為了現階段有更好發展。粵劇音樂唱腔的發展也必然離不開這個基本規律。戲曲藝術的程式化是經過嚴格規范,在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形式。它不僅是單純的形式和手段,還是一種表現戲曲內容的基本單位。同時,它必須具有一定的內容。程式是戲曲創作中的重要基礎,由歷代藝術家們傳承下來,戲曲藝術唱腔的撰寫也是這樣。現代戲曲也應該有程式性,但這并不意味著照搬程式,戲曲要有基本素材和基本規律。如果盲目取消這些程式,也就去掉了粵劇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就不能稱之為粵劇了。
三、粵劇唱腔的改革方向
繼承是為了更好發展,粵劇音樂唱腔的發展也離不開這個規律。但是在這些年的改革實踐中,我們清楚地知道,粵劇唱腔的改革應該尊重傳統經典,要遵循傳統戲曲音樂的原則和規律,在充分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實踐,得到寶貴的經驗。改革之路永遠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不要盲目借鑒或者改變,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去開拓和發展,堅持循序漸進的改革原則。
粵劇音樂唱腔的體制應該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不要過早得出隨意顛覆傳統的結論。除了要保持其原有的傳統規范的格式和套路外,還要善于吸取外來的唱腔和音樂元素,取眾家之長,不能固步自封,多方采納其他地方劇種的優秀音樂元素。古為今用,洋為我用,不斷豐富粵劇的唱腔、音樂和唱法。這樣的粵劇才能百看不厭、百聽不厭。
時代在飛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很多文化藝術形式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更新的期待,對于粵劇藝術也不例外,粵劇的音樂唱腔和現代社會的文化需要相結合是必然趨勢。當然,唱腔的改革之路是坎坷的,我們要遵循粵劇應有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創新性。本文對粵劇音樂唱腔進行了分析探索,為尋找到粵劇音樂唱腔的正確改革方向提供一些建議。以期粵劇藝術能夠與時俱進發展更新,和時代同步,讓這顆“南國紅豆”繼續保持它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