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摘 要】張派藝術始終不斷地進行著革新創造。張派唱腔華麗柔婉、剛健清新,具有時代特點。通過論述張派唱腔藝術的形成、張派唱腔特點及何派京胡演奏技術,對張派唱腔與何派京胡進行介紹。
【關鍵詞】張派藝術;何派藝術;特點;風格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022-01
一、張派唱腔藝術的發展及形成
(一)張派藝術的發展歷程。張君秋是我國京劇界一位杰出的表演藝術家,在其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兼收了梅、尚、程、荀等前輩藝術家們的優秀傳統,結合他本人的天賦條件與才智,在長期舞臺實踐中進行著不斷探索和研究,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唱腔藝術——張派唱腔。
(二)張派唱腔藝術的形成。張先生在藝術發展上的黃金期,是在建國以后。黨的文藝方針成為他藝術創作的燈塔,毛主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及“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的教導,成為他的創作源泉。出身貧寒的張先生思想解放、精力充沛,將全部身心和熱情都投入到創作、實踐及演出中。
(三)張派唱腔藝術及特點。張先生在唱腔中力求緊密結合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時,又力求唱腔富有時代特色。其表演目的是為了用藝術魄力和激情來感染觀眾,而觀眾的欣賞水平又是隨著時代的前進有所變化和提高的。
二、張派藝術與何(順信)派藝術之交融
毋庸置疑,每位卓有成就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均離不開一位默契配合的琴師。著名京胡演奏大師、京胡教育家何順信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代表,他是張先生五十多年的親密合作者。
何先生是京劇史上一位杰出而又德高望重的京胡演奏大師,他學識淵博,勤奮敬業;他功成名就而虛懷若谷;他技藝高超而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和發展,創立了個性鮮明、獨具匠心的何氏京胡演奏藝術。在演奏中,無論是姿勢手法,還是演奏技巧,都有其獨特的演奏套路和風格。
(一)何派京胡演奏技術的體現。何先生是一位思想開放、求真務實、講規范、講科學的演奏家。他天賦條件優越,生就一雙大而靈活的手,具有超群的記憶力和豐富的情感表現力。他操琴姿勢端莊大方,肩、肘、臂、腕、指的配合及運用,既協調又得法。右手持弓部位角度準確,快、慢、長、短、強、弱、連、斷,可謂剛柔并濟、抑揚分明、靈活多變。左手按弦位置精確,無論是按、揉、抹、滑、打、拈、顫、落音換把,還是小指運用等,各種指法技巧熟練自如,也因此極大地豐富了京胡演奏的技巧,加強和美化了唱腔及旋律。
(二)何派京胡演奏藝術風格。前輩們常愛用“托、保、裹、墊、襯”來衡量琴師與演唱者的合作是否達到了嚴絲合縫、珠聯璧合的效果。而用這五個字來對照何先生的京胡演奏藝術及風格,加之與演唱者的合作,可以形象地比喻為“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在與張君秋先生的長期合作中,亦可稱之為“相輔相成”。
1.托(腔):意指跟隨唱腔的旋律。如演唱者今天嗓子好(戲稱“嗓子在家”)或情緒激動,有可能將平時托三板(俗稱“拉板”)的腔拖至五板,也有可能將低腔走高腔演唱。這在張先生的演出中經常出現。何先生憑借多年的舞臺經驗和對張先生運腔的了如指掌,不但靈活多變,還能“不撒湯漏水”,做到完整無缺。
2.保(腔):意指演唱者在運腔時,由于氣力不佳、運氣不暢、換氣不當而出現唱腔旋律的“斷路”時,琴師要用演奏的旋律及時彌補唱腔旋律的“空缺”,以保證唱腔的完整性,這也考驗琴師的經驗及“火候”,當然對唱腔的熟悉和掌握是最主要的。
3.裹(腔):意指演奏者用快一倍或快兩倍的演奏手段來“包裹”唱腔的旋律,使其唱腔“飽滿”而不“空調”,這種演奏手段常用在唱腔中的每一句唱詞的后分句。可是何先生設計和運用的“裹腔”演奏手段與眾不同,有他獨一無二的效果,前輩們稱之為“套路”(亦稱“加花”)。他用完整的套路“包裹”完整的上下句唱腔,多采用由慢漸快、由弱漸強的演奏效果,這就是何先生京胡演奏藝術的魅力所在。
4.墊(腔):亦為“墊頭”。從嚴格意義上講,不為一小節的“過門”均為墊頭,主要用于一句唱詞中的分句間。
5.襯(腔):意指隨腔要圓滑流暢,勝似行云流水,這也是前輩們常說的“圓、順”。
(三)何派京胡過門設計與創新。何先生幾十年來創作了大量唱腔和音樂,同時也將京劇的“過門”加之改良和創新,突破了傳統的程式化、雷同化,他的創新理念就是音樂服務于劇情,襯托于人物,使兩者成為一體。他銳意創新,廣泛吸收兄弟劇種和曲藝中的音樂旋律及特色來充實自己,力求音樂形象,使旋律更加豐富,音色更加華麗完美。何先生設計創新的過門膾炙人口,耳熟能詳,這已成為他演奏中的重要標志及何派京胡演奏藝術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何派京胡演奏藝術是張派表演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位藝術家的至誠合作,辛勤耕耘五十余載,為我國京劇事業創造了非常寶貴的藝術財富,他們的勤奮精神和高尚品味,值得我們晚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