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自保
【關鍵詞】 教學模式;要素;目標;架構;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8—0070—01
“少教”即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和發展性地教;“多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點撥下,以自己思維與學習方式,進行積極、獨立、有深度的學習。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益。
一、“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目標
認知科學理論認為,學習不僅僅發生在課堂上,而需要連續觀察學生在知識、信念、行為或態度方面發生的變化。同時,教師只有通過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合作,才能真正地成長起來。因而,本研究在進行“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究的時候考慮到,從時間進程看,教學的全過程一定是“三段式”,即課前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及知識的組織方式,課上教學指向清晰、反饋頻次適當,課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評估與行為自筆者監控;從目標達成看,依據教學目標,教師清晰了解每位學生處于“多形式學習關鍵性知識、強化中掌握關鍵性知識、運用中整合關鍵性知識、架構后達到自動化狀態”知識精熟度中的哪個階段;從活動主體看,“學習者課堂”一定是雙主體的,即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基礎,確定師生在任務量與時間分配上的比例,做到在課堂生成中,教師走向成熟,學生走向成功。
二、“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要素
教學的藝術所要做的只是把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所以,學校改革的基礎應當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基于課堂教學,關注四個基本要素:教學目的、教學環節、教學步驟、時間節點。而這四個要素的實施是借助“雙主體”理論的研究要素,即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這兩個要素來實現的。
三、“少教多學”課堂教學模式架構
當概念、模式和理論沒有嚴密的結構,而且它們在課文和練習中幾乎不被涉及,那么這些共識的缺乏使得小組討論值得進行。翻看現行的小學教材,開放性問題大量存在,“少教多學”的課堂就要把一定時間讓給學生,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獲得問題的答案。結合前期大量的文獻資料學習和本校課堂教學實踐,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提煉出“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基礎模式,由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八大步驟構成,其中課上是六個步驟,所以,簡稱“三段六步法”。課前一個步驟,課上六個步驟,課后一個步驟,每個步驟由二個概念組成。
1. 教學活動。其中課前環節由教師、學生共同操作,課上的第一、二步驟的活動主體是教師,第三環節步驟的活動主體由師生共同完成,第四、五、六步驟由學生以自主或合作的形式完成,課后環節由學生獨立完成。其中課前的“學情了解”,是教師通過觀察、檢測、交流等形式,對學生的原有知識、技術、能力及社會、情感等方面經驗有一個基礎性了解;“創設情境”是指學習內外部的各種情況,內部情況是指學生認知特點,外部情況是指學習環境,它的組成要因素有:個別差異、元認知、環境因子;“出示目標”是指基于學情分析、教學任務、學生發展基礎上的教育目標;“提供資源”是圍繞教學目標,由師生共同提供的問題資源和學習資源,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與條件。就形式而言,可以是文本的、圖片的、視頻的。就內容而言,必須是經過篩選的、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對學生而言,也是檢驗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提取信息能力的一個考察;“自主選擇”是指依據自己的興趣、能力等對學習問題和學習資料進行自主選擇,進行自主學習;“交流反饋”是指在同質組內進行知識的補充、完善,在異質組內經驗的分享,以及在班級內進行匯報交流,通過表達與演示,考察學習程度;“應用新知”是指在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利用所學的技能、選擇適當條件,運用遷移規律來解決新問題;課后的“學后反思”是學生把新知識與舊知在頭腦中進行架構,形成知識、技術與能力體系。
2. 每個教學活動的目標指向。“確定起點”是教師基于學生和知識兩個維度進行備課,“引出課題”即出示本節課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明確方向”是聚焦于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指導探索”是學習方法的提示與學習基礎內容的呈現,“嘗試達標”是學生自主把學習結果與“目標”進行對照、做出自我評價,“查找問題”是指在組內、組間及班級交流中補充完善與修正自主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則是在一節課的學習活動中對照標準獲得自我滿足感,“總結提煉”是對知識、技術及能力的回顧梳理。
教學模式應當是開放的,符合時代發展的。只有從實際出發,隨時對教學模式進行適度的調整,使模式常教常新,才能夠順應當今的教育潮流,使教學模式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