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遲子建是中國當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她的長篇小說《群山之巔》依然以“東北黑土地”為線索,以龍盞鎮為小說構建的背景,同時塑造了形形色色眾多的人物形象,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從整體上來看,它帶給讀者的是一種略微悲涼的感受,無論是表現人物命運還是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都滲透著一種悲劇意識。
關鍵詞:遲子建;悲劇意識;生存狀態;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戚晶(1993-),女,漢族,甘肅永靖人,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4-0-02
引言:
遲子建是當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從她創作的作品看來,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她生活過的東北大地,為讀者講述的是那些位于社會底層人民的故事,這些故事雖然樸素平凡,但卻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就如遲子建本人所說:“我對文學和人生的思考,與我的故鄉,與我的童年,與我所熱愛的大自然是緊密相連的。”長篇小說《群山之巔》也是如此。
亞里士多德曾經對悲劇這樣下定義:“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以引起憐憫與恐懼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又譯凈化)。”從總體上看來,整部小說是悲劇性的,但在遲子建筆下,小說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被放置在大的時代背景中,他們雖然都有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但又不得不忍受著來自于各方面的苦難。正是他們這樣對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在現實面前又不得不面對赤裸裸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性,使得整部小說顯示出一種溫情的悲劇意識,因此,這就將單一的悲劇意識凈化了,顯示出一種淡淡的溫情。本文從三個角度出發,對《群山之巔》所體現出來的悲劇意識進行討論。
一、人物命運的悲劇
在這部小說中,遲子建用生動鮮明的筆觸為我們塑造了眾多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遲子建本人曾說,這些人物形象很多都取原型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真實的人物。因此讀上去有一種十分真實的感覺。在整部小說中,這些人物都被作者放置在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中,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同,但都充滿了濃厚的悲劇色彩。
首先是辛家人的悲劇命運。辛永庫童年黑暗,后來做了一名抗日士兵,后來卻因為和同伴走失,娶了日本妻子而被人一口咬定是一名逃兵,還給他改了名字叫“辛開溜”。不僅整個龍盞鎮的人都唾棄他,而且就連自己的兒子也恨他,覺得自己的血是不干凈的,以他為恥。就連最后死去,也是由于意外。追憶辛永庫悲劇的一生,無不令人唏噓。而辛七雜的悲劇則體現在他經歷了一系列悲歡離合之后,最終變成了一個失去了親人的孤獨者,失去了身邊最親近的人。而在小說結尾,他忽然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辛七雜在感慨的同時,只覺得造化弄人。這樣的結局簡直讓人出乎意料,卻又無可奈何,可是正是這樣的出乎意料,使得小說“命運無常”的主題又一次得到了印證。而辛七雜的養子辛欣來則是步入了歧途,靈魂被腐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逃亡于山林之中,最后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其次比如官僚階層的陳金谷的悲劇命運,在這之前,他做官一路風生水起,可好景不長,他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需要換腎。在得到了私生子辛欣來的腎之后,他以為自己又能像之前那樣健康的生活了。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俗話說“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由于之前的貪污受賄被人無意中發現并且舉報,他也明白自己的路也走到了盡頭。還有自己的外甥女唐眉,因為嫉恨自己的同學陳媛,便自己設計用化學藥劑使得她變成了一個殘疾人和傻子,最終帶著這份罪孽,忍受著良心的煎熬,痛苦地繼續活著。
小說通過對包括以上人物悲劇命運的展現,表現出生活的不可預測,人生的反復無常。也如作者自己的敘述:“其實生活并不是上帝的詩篇,而是凡人的歡笑和眼淚”。
二、凄婉的愛情悲劇
在這部小說中,愛情悲劇也成了整部小說的亮點所在。首先對于辛開溜來說,他深愛著日本女人秋山愛子,但秋山愛子卻并不愛他,辛開溜甚至為了防止她從自己身邊逃離,把自己的家活生生的改造成了一間監獄。對于秋山愛子來說,辛開溜的愛就像一把枷鎖,禁錮了她的自由,讓她無法呼吸,所以她拼了命想要掙脫這把枷鎖,最終她逃跑了,辛開溜的愛情也結束了。
其次是安平和李素貞的愛情,這兩個人由于各自工作的特殊性而被人視為異類,相同的遭遇讓兩個人有了彼此親近的理由,兩個人由剛開始的相識到后來的相愛,一切都那樣理所當然。就當兩人準備共同守護這份愛情的時候,意外卻發生了。在兩人幽會的同時,由于李素貞的疏忽,使得她已經變成半個植物人的丈夫活活地被煤氣熏死了。良心受著道德的譴責,李素貞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兩人從此陷入了無形的囹圄之中。
另一方面,作者在展開小說情節的同時,也有將現實和愛情的沖突透露給讀者。在安大營和林大花的感情里,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安大營心中,林大花就像是山中的一株野花,那樣美麗,那樣純潔。而在林大花為了金錢出賣了自己的肉體之后,安大營的內心就像被人捅了刀子,他愛著林大花,但現實卻讓他跌進了萬丈深淵。在他帶著林大花回家,途中汽車意外掉進河里之后,他還是選擇犧牲了自己來拯救林大花。他是帶著痛苦和絕望離去的,但卻充滿了崇高感。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曾經說過,“悲劇感并不是悲傷痛苦, 而是一種打動崇高心靈的驚羨感”。安大營的死就有著這樣一種崇高感,深化了悲劇的力量。林大花應該是愛著安大營的,而在愛情與金錢面前,林大花并沒有抵擋住誘惑,而走向了歧途,也葬送了自己本來可能的愛情。因此,從整部小說的故事情節來看,無論是辛開溜單戀秋山愛子最終以秋山愛子乘舟逃亡為終結,還是安平和李素貞愛情的無可奈何,抑或是安大營對林大花的愛情因為金錢的腐蝕而凋零,都充滿了濃厚的愛情悲劇意識。
在現實面前,小說中所描寫的愛情是淳樸而真摯的,但又在世俗的打磨之下,最終失去了燦爛的光澤,被現實腐蝕殆盡,形成了一種悲劇。作者通過這樣的愛情悲劇的構建,使得整部小說更富有感染力,糾葛著的愛恨情仇層層深入,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給讀者以深刻的體驗與感受,讓他們為之深深震撼和感動。
三、社會發展的悲劇
在《群山之巔》中,作者將整個故事情節置身在社會生活的背景之下,使得整部小說貼近現實,而在種種背景下滲透出的悲劇意識,更是讓讀者深深為之震撼和惋惜。在這里同樣舉幾個例子來談。
首先是小說中罪惡的金錢關系,這樣的關系我們可以透過很多小說中人物的關系看出來。比如煙婆在對待自己女兒林大花的感情生活的問題上,她明知道她的行為會讓自己的女兒跌進深淵,但是她依然為了金錢而將女兒的幸福丟棄在一邊,以至于林大花為了金錢出賣了自己的肉體。最終林大花因為這件事及其后續事件活活地變成了一個精神上有問題的姑娘,而煙婆也因此而懷著罪惡惴惴不安地生活著。再比如陳金谷一家人,因為是官宦世家,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勢和地位,收獲了不少不義之財,甚至動用自己的金錢關系來為自己續命。辛欣來為了找到所謂自己親生的有地位的父母,和養母發生了爭執,一沖動竟然砍下了自己養母的腦袋,甚至到了最后,甚至一味地相信自己有權勢的父親定會拯救自己不被法律制裁。在金錢面前,人性的一切丑陋面曝露無遺,表面風度翩翩的正人君子可以為了金錢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天性淳樸善良的姑娘因為金錢甘愿墮入凡塵;青年的靈魂被腐蝕,失去了理智和清醒而墜入了犯罪的深淵。
其次是小說中解揭示的種種一系列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比如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惜一切代價去獵殺山中的野生動物,制成一道道風味獨特的“野味”;因為看中了龍盞鎮的資源而準備對山區進行資源開發,卻全然不顧自然生態環境的危險;在現代社會看似良好的人際關系實際上是一張利益結合而成的網,一旦利益消失,人們之間的關系就如履薄冰,岌岌可危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對于一系列社會發展中產生的種種弊端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人的欲望。所有的種子都在這一土壤之上生根發芽,最終結出罪惡之花。是世間百態,卻也是萬般無奈。可能這也是人性中最赤裸裸的一面吧,作者在這里將這樣的真實融入進整個敘述之中,為我們展現出來的是一種人生百態,酸甜苦辣以及悲歡離合。這樣,整部小說的悲劇意識又加深了一個層次。
小結:
從總體上看來,《群山之巔》這部長篇小說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無論是小說中人物的悲劇命運,還是人與人的悲歡離合,亦或是這個背景下自然生態的悲劇,都是不可避免的。遲子建有意地書寫悲劇,使得作品體現出一種命運的反復無常,就如同她自己所說:“我不是一個樸素的唯物論者,所以我不愿相信那種科學地解釋自然地說法,我一向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因為球體的旋轉會使我聯想到許多危險、想到悲劇。”人生就像是一場夢,短短數十年,必然成空,而人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卻又墜入迷宮之中,往復循環,這可能就是命運的無常吧。在這里,我們能看到古希臘“命運悲劇”的影子,因果必有報應,每個人都無法成為自己命運的真正主宰,無形的命運之輪始終在旋轉著,書中的每個人都沒能逃過命運的制裁。正是這樣的一幕幕悲劇,構成了整本書蒼涼的格調,細讀整本書,就如同穿梭在北國的高原山巔,寒冷的風刺痛了臉頰,撫摸臉頰,才發現它已經失去了知覺。而那些傷痛就像飄灑在天空中的鵝毛大雪,放眼望去,卻什么都看不見了,眼前只剩一片蒼茫。作者將這樣的悲劇和凄涼的景物融合在一起,就如作者在小說后記中所說:“與其他長篇不同,寫完《群山之巔》,我沒有如釋重負之感,而是愁腸百結,仍想傾訴。這種傾訴似乎不是針對作品中的某個人物,而是因著某種風景,比如滔天的大雪,不離不棄的日月,亙古的河流和山巒。但或許也不是因著風景,而是因著一種莫名的虛空和徹底的悲涼!所以寫到結尾那句‘一世界的鵝毛大雪,誰又能聽見誰的呼喚!,我的心是顫抖的。”
參考文獻:
[1]遲子建.群山之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2]亞里士多德.詩學[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 黑格爾.美學[C].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5]遲子建.北極村童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程亞林.悲劇意識[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7] 遲子建.當代作家選集叢書—遲子建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