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寧 郭蘭栓 張惠卿 宋瑞 王前 陳學謙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01
胃腸道腫瘤是一種常見臨床疾病,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胃腸道腫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1]。為探討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療效,特選取52例胃腸道腫瘤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用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醫院進行治療的52例胃腸道腫瘤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給予患者手術治療,并依據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26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為(48.21±1.26)歲;觀察組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為(48.24±1.23)歲。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基本資料、年齡基本資料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場外營養支持,給予患者靜脈置管,術后進行腸外營養支持。
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措施為[2]:①留置營養管:在患者保持清醒的狀況下,將擁有內導絲的營養管插入患者的胃內,手術完成后,將胃管和營養管進行分開處理并固定,營養管的長度控制在60-65cm的范圍。②營養液的選取:營養液的主要成份為麥芽糖糊精、水、植物脂肪、礦物質、酪蛋白、微量元素等,含有患者身體所需的的營養物質,能量非常高,產熱量為4.18kj/h。③早期營養支持:手術治療結束后的16-20h內,通過術前置入的營養管向患者的十二指腸內進行營養支持,第一天的營養液的輸入量控制為500ml/d,時間控制在12.5-16.5h,第二天的營養液的輸入量控制為1000ml/d,時間控制在12.5-16.5h,第三天的營養液的輸入量控制為1800ml/d,時間控制在15-18h,第四-七天的營養液的輸入量控制為2500ml/d,時間控制在15-18h,營養支持時間為一周,給予的總熱量控制在82.50-125.60kj/kg。
1.3 指標觀察
觀察分析比較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
1.4 統計分析
將相關的研究數據錄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8.0軟件對此次研究得到的相關數據實施統計分析,用(±s)來對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進行表明,用對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關數據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值<0.05,表明此次研究中得到的數據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排空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明顯更短,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胃腸道腫瘤是一種典型的惡性腫瘤疾病,治療方法多為手術治療,術后患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營養不良的癥狀,對患者的恢復速度有著嚴重的影響[3]。
術后患者的營養不良會直接導致患者的切口愈合極差,產生感染、口瘺等癥狀的出現,使得患者的腸胃功能恢復速度嚴重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術后患者的營養支持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4]。營養支持分為腸外營養和腸內營養,本研究針對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和腸外營養支持進行效果對比,通過研究,發現,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對于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的恢復有著非常明顯得作用,通過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的實施,患者的各項癥狀得到緩解,胃腸功能得到明顯的恢復,因此,早期的腸內營養支持的應用價值非常高[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胃排空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明顯更短,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療效非常好。
綜上所述,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療效顯著,患者腸胃功能恢復速度明顯更快,治愈率和安全性得到提高,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美.探析糖尿病消化道腫瘤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效果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6(1):160-160.
[2] 鮑元琴.老年結直腸腫瘤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46):75-75.
[3] 劉丹丹,趙英凱.用兩種腸道營養支持方式對行手術治療的胃腸道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13):60-61.
[4] 沈忠杰,沈忠,謝蓉.腸內和場外營養對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恢復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6,10(3):214-217.
[5] 王海飛,趙建國,孔莎莎,等.消化道腫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聯合場外營養支持與全腸外營養支持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24(9):115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