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張輝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其致病原因在于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發生紊亂。患者以不規則子宮出血為主要癥狀表現,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均受到不良影響[1]。目前,臨床中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治療方式一般為使用孕激素。本次研究分析了孕激素100mg、200mg、300mg、400mg四種劑量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入選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120例。排除了意識障礙患者、精神病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A、B、C、D四組,每組30例。患者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6.11±1.73)歲;停經時間2-6個月,平均(3.25±1.13)個月。經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均在9.51nmol/L以下,經B超檢查,所有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均在0.5厘米以上。四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黃體酮膠囊(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902)進行治療。其中,A組患者每日服用100mg;B組患者每日服用200mg;C組患者每日服用300mg;D組患者每日服用400mg。均為睡前口服。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子宮內膜厚度以及臨床癥狀。
1.4 療效判定
顯效:停藥后出現撤藥性出血,月經量及子宮內膜厚度均正常。有效:停藥后出現撤藥性出血,但月經量及子宮內膜厚度均低于正常值。無效:停藥后沒有發生撤藥性出血,子宮內膜沒有脫落。
1.5 統計學分析
患者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治療效果
四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子宮內膜厚度
四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
A組:腹痛0例,惡心嘔吐1例,眩暈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3.33%。B組:腹痛1例,惡心嘔吐1例,眩暈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C組:腹痛4例,惡心嘔吐2例,眩暈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6.67%。D組:腹痛5例,惡心嘔吐7例,眩暈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46.67%。經比較,四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有明顯差異性(P<0.05)。劑量越大則不良反應發生率越高。
3.討論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使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其發病率在近年來得到明顯的提升[2]。因此癥是導致不孕的重要原因,所以患者需提高警惕,一旦發現有相關的癥狀則要及早診斷與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病因主要在于孕激素分泌不足或者是孕激素分泌紊亂,因此,患者可采用孕激素進行治療[3]。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劑量的黃體酮膠囊其療效相當,個體差異不明顯,但是,劑量越高則引發的不良反應越多。黃體酮是臨床中常用的孕激素,其功效為:將子宮內膜的增殖期轉變為分泌期,從而增強子宮的興奮性,促進排卵,促使子宮內膜脫落,發揮止血效果[4]。臨床中雖較為廣泛地使用黃體酮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但是關于患者每日使用劑量卻存在不同的意見[5]。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劑量的高低并不能影響到治療效果以及子宮內膜厚度,但是卻能影響到不良反應,劑量越高則惡心嘔吐、腹痛、眩暈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越高。由此可見,孕激素黃體酮膠囊是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可靠方式,但是最好應保持低劑量用藥。
綜上,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療效相當,不良反應差異較大,臨床中應采取低劑量給藥方式。
參考文獻
[1]熊軍波,萬俊紅,莊燕群.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6,11(04):56-57.
[2]吳金萍.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的療效對比[J].中國婦幼保健,2015,37(19):3234-3235.
[3]陳玉梅,黃桂花.孕激素在無排卵型月經失調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17(14):22-23.
[4]鄭愛梅.不同劑量的黃體酮治療無排卵性月經失調的療效觀察和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20(24):158-159.
[5]鄧斌榮.B超聯合藥物治療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6,18(0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