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信子
【中圖分類號】R24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02
前言:
兒童作為研究保健的對象,基礎是以家庭為單位,倡導優生優育知識體系,心理咨詢為輔助、營養和喂養合理、面部保健、疾病控制、監測發育等綜合措施,從而使身心健康得到保護和促進,整體人口素質得以提高。如今不斷發展的社會,日益增多的獨生子女,兒童健康越來越重要,提出了對兒童保健的更高的標準。在研究早期,兒童保健主要圍繞在稱量體重、測量身高、聽心肺等常規檢查,現階段兒童保健工作也屬于早期教育范疇,重點內容是預防疾病、身體檢查、營養教育等全方位服務。
1.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把在某醫院兒童保健門診定期體檢的嬰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綜合服務并觀測狀況;以體檢按標準時間在我院或及時接受早期教育等服務體系作為服務嬰兒參照對比。方法運用隨機抽樣。兩組的健康嬰兒作為城區例子,這中間出生重量與性別、居住家庭環境及父母經濟條件、文化水平等情況的顯著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方法為縱向對照,觀察組分為1——12個月進行常規體檢及兒童保健;對照組在其他醫療保健機構進行嬰兒體檢體檢頻率小。體檢時1個月進行聽力檢測、高危兒篩查,檢測聽力障礙及腦損傷嬰兒。采用希森美康1000i血球對兩組嬰兒分析檢驗血液常規,采用測定酶聯免疫法末梢血液中BLAP活性。BALP增高的小兒拍攝使左手腕骨片檢查BALP的增高拍攝。
1.3 綜合兒童保健服務措施
第一,我院在進行嬰兒的定期體檢,都采用兒童保健電腦對發育進行測評,對在發育上的偏差進行比較,穩妥處理。
第二,全面進行神經發育體檢,包括嬰兒肌肉力、仰頭及低頭、手握力、聽覺反應等情況,及時發現不足并加以改正。
第三,綜合性資料的發放和訓練。
第四,對嬰兒正確的撫觸方法,教學嬰兒游泳。
第五,家庭嬰兒操鍛煉,2-6個月的嬰兒還屬于被動操練,半年以上到一年做嬰兒主動操作。
第六,營養均衡:服維生素AD制劑四百毫升,要在出生后半個月就開始進行,并適當添加輔食。
第七,防治疾病:多發病的防治要認真聽從醫生的良好指導。
第八,學校開展家長會,每月的科學育兒知識講座的定時開展,讓家長科學育兒水平提高。
1.4 診斷標準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病因診斷依據維生素D缺乏、臨床表現不同、檢查血液中BLAP活性及拍攝左手腕骨X線。按《兒科學》[1]中小兒貧血程度標準分類營養性貧血診斷。
1.5 統計學概論
采用計量資料t檢驗,采用計數資料檢驗。
2.結果
2.1 比較兩組嬰兒1、12個月體格發育
兩組嬰兒體格發育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一個月時;兩組嬰兒身長、體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在12個月時。
2.2 比較兩組嬰兒神經心理發育狀況
在進行1個月體檢時聽力篩查、高危兒篩查,均為正常嬰兒。各個能區在12個月時觀察的發育明顯高于對照組時,有其顯著性差異(P<0.01)。
2.3 比較兩組嬰兒營養性疾病發病率
1個月體檢時兩組嬰兒均無營養性貧血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兩組小兒兩種營養性疾病患病率有顯著性差異是在12個月時。其中營養性貧血6例均為輕度貧血的觀察組;12例輕度貧血的對照組中度貧血為1例。缺鐵性貧血多為營養性貧血,用鐵劑治療效果極佳。
3.討論
兒童發展的需要要適應新時期,同時也改變著兒童保健服務:
(1)體檢次數的增加,在每年的1-6月期間,保持每月體檢1次的頻率,更利于及時發現嬰兒偏差的發育,糾正措施及時。
(2)體格生長檢查從以前單純發展到了指導性心理發育,小兒早期教育尤為重要。
(3)更全面地對小兒喂養及營養狀況進行評價。
(4)更靈活的進行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家長保健意識,積極參加各類親子活動。使兒童的身心發育利用兒童保健綜合服務的進展。
體格發育對兒童保健有促進作用檢查兒童體格的監測生長狀況,合理指導喂養及添加輔食,有利于保證兒童生長,使兒童的體格發育更好。能促進嬰兒的體格發育基于裴菊英等[2]報道早期教育。如增強腦垂體分泌生長激素在撫摸嬰兒中,神經得到一定的刺激,促進分泌胰島素,加快末梢循環,使淋巴液流動增進,抵抗力增強;全身的運動可增大肺活量在嬰兒游泳時,新陳代謝在體內得到更新,嬰兒骨骼發育不斷增強,增長加快他的身高和體重。綜合措施被觀察組落實,所以體格發育有顯著增長對比。
嬰兒的智力發育應在早起教育中開始。腦科學研究表明,腦發育的關鍵期是嬰幼兒時期。適當增加小兒觸摸感、視覺能力、聽覺和反應能力等多方面的刺激。母親與嬰兒早期的交流方式是撫觸,在早期母嬰依賴關系產生極其關鍵的作用。游泳帶動大肌肉促進嬰兒腦神經和心理發育,使嬰兒語言發展得以刺激,嬰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以培養,提高其智力水平。
觀察組實行嬰兒早期視覺、聽覺的訓練,開展嬰兒撫觸和游泳鍛煉,每月的兒保醫生定期體檢中,嬰兒神經系統發育的檢查尤為重要,掌握孩子智力發育水平得以了解,根據嬰兒的月齡及發育狀況教給家長一些鍛煉方法,使小兒肢體語言、口語表達、人際交往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得以促進,使兒童良好性格培養和適應行為的形成得以培養。
降低嬰兒疾病的發病率是營養干預與指導。嬰兒期的常見病是營養性疾病,疾病防治的重點是兒童保健。提倡母乳喂養是在嬰兒期所必須的,添加輔食補助,各種營養素的需要是對小兒的保證。防治佝僂病的簡便有效措施是多戶外活動曬太陽;每日補充維生素是從足月兒生后2周開始一直到2歲。缺鐵性貧血的預防,除喂養合理外,最遲從足月的4個月后補鐵,最遲早產兒或低體重兒從兩個月后補鐵,補充至1歲末。以1mg/kg鐵元素的補充,以不超過十八克計算日總量。通過適當補充營養素、正確教育和健康飲食合理綜合的全面性措施,減少發病率概率,為預防營養性疾病給予強有力的前提。
4.結語:
總而言之,對嬰兒進行全面且科學完善的兒童保健,將在促進嬰兒的健康生長發育,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方面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防止一些營養性疾病的出現,效果非常明顯。
參考文獻:
[1]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8-356.
[2]裴菊英,閆永生,張英奎,等.不同教養方式對兒童早期發展影響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6):1904-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