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場景、人物和語言角度分析了余華《兄弟》狂歡化的敘事特征,以加強對狂歡化敘事的了解。
關鍵詞:《兄弟》;余華;文學作品;狂歡化敘事
作者簡介:古麗米熱·米吉提(1988.2-),女,維吾爾族,新疆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4-0-01
余華的《兄弟》以宋鋼和李光頭的人生經歷為線索,將改革開放和文化大革命作為小說的背景,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在歷史變革中的人性的蛻變。余華在《兄弟》這部小說中加入了狂歡精神,書中充滿了諷刺、對話、詼諧和想象,并且,作者將自己對現實的感受與對時代的思考相融合,使小說呈現出鮮明的狂歡化敘事風格。研究余華《兄弟》中德狂歡化敘事風格不僅能夠加強我們對狂歡化文學的了解,而且對現代文學的發展有著深刻意義。
1.場景
余華在《兄弟》小說中為我們展示了江南小鎮的景象,劉鎮的電影院、劉鎮的街道等各個場地都在上演著滑稽的鬧劇,就像民間的狂歡節慶典一樣。而狂歡節是歐洲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暫停勞作,共同歡慶。并且,在這一天歐洲的等級制度、法律禁令和秩序都被取消了,人們的家庭、職位、年齡和官銜差異也被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沒有距離與隔閡,奴隸可以與主人一起用餐,自由自在地交談。余華在《兄弟》中向讀者展示了大量的狂歡節式的生活場景,并通過這些生活場景展示了小說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我們可以將這些場景視為狂歡節的隱喻。余華對小說中的場景描寫十分細致,每個場景都代表了一個人們所經歷的狂歡節,余華通過這些場景表達對狂歡世界的感受,宣泄著小說中人物的情緒。例如,小說開頭李光頭的桃色事件場景將劉鎮的街道當作開展狂歡節的場所,而李光頭、被偷窺的女人們、劉作家、趙詩人以及劉鎮的人們都成為了狂歡節的參與民眾。而偷窺這一十分嚴肅的道德事件卻劉鎮的人們戲仿成為了電視節目,抓人的人成為了節目的主持人,受害人則成為了節目的嘉賓。余華通過這樣的場景描寫向讀者展示了江南小鎮上人們的荒誕生活。
2.人物
在狂歡節上,人物的生活狀態只對日常理性生活的釋放,而在狂歡節之后,人們的生活狀態會回歸理性。但是余華《兄弟》中的人物不僅在狂歡節場景中會有狂歡的狀態,而且日常生活中也處于狂歡的狀態,可以說,狂歡化已經成為了小說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態。具體來說,《兄弟》中以宋鋼為代表的“癡”人、以李光頭為代表的“狂”人以及眾多的小丑和傻瓜都體現了小說狂歡化的人物特征。例如,小說中,李光頭融合了多重復雜性格,他十分孝順,為母親去醫院偷輸液的瓶子。并且,他十分講信用,在逃荒撿破爛的時候還將手表留給了宋剛,并且,在東山再起的時候,連本帶利地償還投資者。另外,李光頭對愛情十分專業,他只愛過林紅,在與林紅結婚后便做了結扎手術。然而,李光頭也是個“壞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偷窺女性,長大之后睡了劉鎮、全國各地以及國外的多個女人,甚至李光頭還和嫂子亂倫。李光頭的情欲是原始的延續,在時代土壤的侵染之下而爆發。李光頭的經濟能力和性能力使得他成為了劉鎮的“狂”人,他屬于狂歡節中的巨人形象,是劉鎮狂歡儀式中的重要因素。
宋鋼在母親去世之后遵守母親的意愿,無微不至地照顧李光頭,為李光頭做飯、織毛衣,并且他為了家庭背井離鄉做生意,一生勞累。但是,在他臨死的時候,他都要摘下眼鏡,怕把眼鏡弄壞,并戴上口罩,怕自己的肺病傳染給別人。宋鋼太過內向,一直當作別人的影子。可是最后,宋鋼走向了獨立,也走向了死亡。作者在描寫宋鋼臥軌自殺的時候,并沒有摻雜血腥和慘烈,仿佛宋鋼是要去到一個美好的地方。宋鋼始終依傍別人,最后為了愛情抗爭而走向死亡,他生命的結束也是一種狂歡。
傻子和小丑也是詼諧小說中的典型人物,他們在非狂歡里充滿了狂歡節的因素。余華雖然將小丑和傻子作為李光頭的陪襯人物,但是,在歷史變革過程中,傻子和小丑的言行舉止也向讀者展示了狂歡化的生活方式。例如,李光頭找王冰棍、張裁縫、童鐵匠等人商量入股之后,人人都入了分子,對發財充滿了期待。但是,當李光頭離開劉鎮到上海闖蕩之后,很久都沒有音訊,眾人的心理變化十分復雜,從滿懷希望到相互責備,而在李光頭回劉鎮之后又充滿了希望。但是在得知自己的投資錢沒有了之后十分憎恨李光頭,然而在幾年之后,李光頭成為了劉鎮的首富,眾人又爭相巴結李光頭。余華向我們展示了眾人因金錢而大喜大悲地情緒變化,讓人忍俊不禁,突出了諷刺與丑化效果。
3.語言
余華在《兄弟》中用全民性、無等級性、顛覆性和宣泄性的狂歡化語言來進行敘事,將民間語言與廟堂語言、崇高的語言與卑下的語言、優雅的語粗鄙的語言、悲傷的與喜悅的語言相鏈接,使這些性質相反的語言在相互抵消的過程中呈現出新的話語形態,進而生成新的意義空間。例如,小說中充斥著大量的如,王八蛋、屁股等粗俗的詞匯和罵人的話。但這些粗俗詞匯的使用不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是為了削平等級差異,這種膚淺和粗俗鮮明地體現了小說的時代特征,將文革時期對物質需求和性的壓抑與改革開放之后的反撲現象真實的地寫了出來。并且,余華用小說背景時代的流行語來體現時代特征,力求為讀者還原真實的歷史面貌。
參考文獻:
[1]指向身體下部的敘述——余華《兄弟》的肉體狂歡化敘事[J]. 汪漢利,孫立春.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2]《兄弟》:歷史敘事與話語狂歡[J]. 王金城. 閩江學院學報.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