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詞帝南唐后主李煜在文學史的發展中自然是有著崇高地位,亡國之音詞絕人更絕。在春花秋月的天上人間下,李煜將重重心事、郁結心中凄苦悲憤以驚嘆世人的清新婉約之詞抒發悱惻情感。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消融愁腸,實現對家國之恨愁的救贖。
關鍵詞:李煜;夢詞;救贖;悲劇
作者簡介:張蓓(1991-),女,漢族,山東威海人,湖南省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唐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4-0-01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詞的代表作家,他的詞獨樹一幟,對宋詞的貢獻功不可沒。李煜二十五歲繼位做南唐國主,其時南唐已經是宋的屬國。他在位十五年,對宋是歲時納貢,委曲求全;對內仍維持現狀,茍且偷安;終朝又吟詠宴游,縱情聲色,國家終為宋滅亡,他被迫為俘,過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后因寫《虞美人》、《浪淘沙》等詞,被宋太宗用牽機藥毒死。李煜后期的詞,是寫囚徒生活和痛苦心情。南唐亡國使得李煜失去寶座,被侮辱的囚禁生活,使他有了異乎尋常的感受。二年多的囚禁生活遠遠超過了前期幾十年的經歷,在詞的創作上獲得了新的成果,有些詞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
南唐詞多吟國勢日衰的隱憂,表達哀傷幽怨的情緒,從而構成南唐詞的感傷情調。李煜后期的詞作大都凄婉悲愁,以詞中景物意象寓意著憂愁,抑或白描直抒,高度表達悲愁之境,以真為美,以悲為美。唐宋詞中,人們的悲歡離合、羈旅行役以及懷才不遇等現象,許多都歸結為心中的愁顯現出來。讓他在文學上萬古長存的是他的夢詞,“醉夢”“春夢”“亡國夢”“屈辱夢”等作為李煜主要思想文化載體的夢詞在承載著他千帆的思緒,對詞的開拓創新,對詞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首先,李煜率意為詞,真實表現,并把詞從寫脂粉情愁發展到抒發士大夫的亡國悲恨,帶詞進入更廣闊的題材領域,拓展了感情抒發的深度,詞作更貼近生活。其次,他完善了詞作的手法,變深晦而為顯明,變幽隱曲折為直抒胸臆,語言變堆砌雕琢而為省凈明快,豐富了意向群和表現手法。亡國前的詞奢侈淫靡,是空虛和雍容生活的投影;亡國后思想和感悟突變,詞作境界遼遠深邃,成為詞中極品。而前后都不脫離的是所處時代造成的悲劇性色彩,也是李煜在其中不斷做自我掙扎的救贖的終極體現。
“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便工”,在國破家亡的政治生命歷程中,他文學上椎心泣血的輝煌正是他獨特藝術氣質救贖自己感情的表現。亡國之后,如他在《浣溪沙》一詞中,對自己的前期生活作了這樣的描寫:“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別殿遙聞簫鼓奏。”據宋葛立方《韻語陽秋》載:李后主在圍中,可謂危矣,尤作長短句。所謂“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文未就而城破。蔡約之嘗視其遺稿。后面“幾曾識干戈”正是他荒于政事,只顧享樂的真實寫照。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從不識戰爭為何物。亡國的遭遇使李煜的身心飽受了極大的痛苦,愁情也就變成后期詞作中的主要內容。因此夢、流水、落花、殘月、故國、風雨等這些代表愁情的意象成了常用意象,更是反復組合形態轉變表達亡國之愁。正是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浪花有意千重雪……世上如儂有幾人。”(《漁父》)煙波江上,春風和美,逍遙自在,詞人儼然成了忘卻塵世的逸士,其實這樣的生命狀態才符合他的柔弱敏感和才華橫溢的特質,只是人生觀望者的夢卻永遠不可能實現。于是李煜便在人生之巔與才華理想的沖突碰撞中不斷磨礪,以成詞中之帝。永遠的使命,永遠的困境,鑄造了永遠的神話。而作為感受力極強的李煜,從來都是直視困境,從不躲藏回避,反而執著探究生命,凸顯了他難能可貴的對生的率真和勇氣。
對生命本體現實悲劇性的體驗難免是眾多文人人生觀對坎坷苦難無奈的洞察消解,李煜的作品中生命之感則體現在他對生命終極的虛無與空幻中,甚至浮生若夢。“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十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詞中包含了家國之恨,一種對人生的深度思考,對人生展開徹底批判與懷疑。而李煜以對人類深沉的情感和無限悲憫寫詞中悲淚,于夢詞對愁的救贖中震撼著人類靈魂的絕望。他在亂世中獨特的寫法和高度的精神境界在給后人深深的哀嘆中也給予了跨越時空的啟示與審美享受。
參考文獻:
[1]紀作亮,《唐五代詞賞析》,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2]李蒙,《李后主的夢境與現實——淺析李煜描寫夢境的詞作》,寧夏大學學報,2013.
[3]石堅,《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論李煜詞的自我救贖與悲劇的必然》,當代文壇,2011.
[4]郭步山,《論赤子之心與李煜詞創作》,考試周刊,2014.
[5]張林楠,黃震云,《李煜前期詞的審美意境》,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
[6]楊建飛,《論李煜的愁恨詞》,麗水學院學報,2005.
[7]趙新宇,張奎志,《試論李煜詞的悲情審美》,黑龍江大學,2014.
[8]陳立,羅漫,《赤子心,純清夢》,中南民族大學,2008.
[9]劉吉美,王勇,《李煜及其詞作再探》,山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