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曉蘭
【摘要】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內容,應該具有問題的現實性和趣味性,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以團隊的形式開展活動,給學生靈動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挖掘個人潛能,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輔以多元性評價,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 綜合與實踐 趣味性 自主性 有效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能效專項(資助類別)課題,課題編號:040102,類別:能效專項。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143-02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中講到: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和實施課程的基本條件,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以及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度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水平。實際教材中“綜合與實踐”的內容設置是比較有限的,所提供的案例多數是一些“小綜合”,即是基于幾個單元或是某些知識而設計的,跨越多個不同知識領域或不同學段知識的設計幾乎沒有。這遠遠滿足不了教學實際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超越課本,走出教室,接觸社會,打開學生的眼界,使他們看到知識源于生活,知識又作用于生活,在學習和應用中收獲成就。
一、精心挑選實踐活動主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道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具有促進學習的作用,而且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緒,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時,應選擇孩子們感興趣、貼近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滿足他們的企盼心的活動主題,在確定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時,我從孩子們喜歡動手操作、渴望自主制作創意作品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從最熟悉的人文社會入手,結合本鄉土做得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乞巧節”,通過走訪調查,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確定了大家都想研究的問題——手工制作乞巧節相關飾品、工藝品。在制作過程中孩子們把學到的知識都派上了用場。如:圖形的運動、圖形的規律、七巧板游戲等知識,真正達到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以及與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
二、組建和諧的活動團隊,提高學生學習的成效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綜合與實踐”更能突顯合作學習的優越性。要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成員分工尤其重要,只有各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方可顯現合作學習的高效。因此在組建團隊時不能瞎編強求也不能胡亂湊數,要根據實際情況、個人意愿,幫助指導學生建立團隊。
合作小組一般由4至6人組成,在組隊時應考慮組員的興趣特長、能力高低、性別比例、資源分布和家庭住址等因素,以便組員在開展活動時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提高效率?!熬C合與實踐”的主題活動要求在解決問題之前,必須對“做什么”“如何做”“怎樣做”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對策”提出實施方案,在方案的制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倡導自研方案,通過“想一想、比一比、議一議”等方式修正自己的實踐方案。如:在“數學與藝術”的系列活動中,根據活動內容的需要,實踐小組由5人組成,在組長的主持下,組員廣泛參與,利用課余時間走進生活、走向社會,進行調查、走訪、查資料等方式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認識,從而引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繼而進行項目構想——作品構圖——手工制作。在這實踐創作的過程中組員們各司其職,發揮個人所長。在設想——畫圖——制作——解說——提問等一系列活動中,組員們互相幫助支持,克服困難,在獲得學習成果的同時又收獲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突破實踐活動時空,實現學習的自主性
課程要求“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每學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課內外相結合。但由于數學教材中“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的有限性、素材的局限性和課時的不足性導致活動猶如蜻蜓點水、流于形式。所以拓展活動內容和連通課內外活動時間是當務之急。例如:“乞巧乞巧——讓數學巧起來”這個主題就是在“圖形的運動——數學與藝術”學習之后的拓展活動,“確定起跑線”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我們不但要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還要根據活動主題靈活安排活動時間地點。如“確定起跑線”這個活動首先要帶著學生去實地觀察了解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結構,獲得感性認識。從實地觀察——動手測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具體活動大部分在課外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課堂上主要是交流分享、展示評議。充分做到集中研究與分散活動進行有機統一,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密切聯系,真正體現了實踐活動的自主性。
四、多元分享活動成果,收獲學習的快樂
學生的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中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強調“做”的過程,同時還應該重視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思考和反思評價,以幫助學生逐步積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經驗,提升實踐智慧、收獲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交流評價反思中,研究成果呈現形式應該多樣性,評價方式要多元化。如:“數學與藝術”實踐活動的成果主要是以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現出來,作品豐富多彩,如:編織、剪貼、拼圖、注塑、組裝等等,學生在交流時運用了敘事日記、展板、ppt制作、繪本模式、實物文字等多種工具。能從多維度地審視作品,如:作品與數學是否相關,應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進行制作,從作品中能找到哪些問題,使用的材料是否環保,作品的美觀和實用性如何等等,同時對學生作品的創新亮點、表現的主動性、自信心和協作的和諧度都要進行評價反思。
參考文獻:
[1]2011版《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郭元祥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