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應貴
【中圖分類號】R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01
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主要是由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導致腎臟慢性梗阻,腎組織發生壞死,出現腎生理功能的喪失。臨床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手術切除患側腎臟,隨著微創術式的發展,后腹腔鏡下腎切除技術越來越成熟,可直達腎門處理腎蒂血管,且對腹腔臟器干擾少,臨床優勢明顯[1]。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后腹腔鏡腎切除治療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的臨床療效,現具體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治療的18例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0例,女8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39.2±6.8)歲,病程1-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診斷標準,經泌尿系B超、排泄性尿路造影、腹部CT及血尿常規等檢查確診,檢查顯示為患側腎不顯影,腎皮質菲薄,腎皮質最厚處<2mm,有重度功能損害,對側腎臟形態、功能未見明顯異常;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腹腔鏡腎切除治療,無手術禁忌癥。
1.2 方法: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健側臥位,抬高腰橋并伸直患肢,經腹膜后途徑入路,于腋后線肋緣下1cm處做一切口長約1.5cm,鈍性分離至腹膜后間隙,將腎筋膜后層用食指戳孔并擴大,用手指推開腹膜,進腎脂肪囊內于腎背面分離,將卵圓鉗送至腎背側表面,退出食指,用卵圓鉗進行擴張;于腋中線髂嵴上方及12肋緣下腋后線分別置入套管針,接氣腹機充氣,插入腹腔鏡,在電視監視下用吸引器和超聲刀沿腰大肌向上擴大腹膜后間隙,打開腎脂肪囊,沿腎表面用超聲刀游離腎臟,切破較薄的腎皮質處,用吸引器吸干腎內積水,完整游離腎臟,上結扎夾、離斷輸尿管,分離出腎動脈上結扎夾并剪斷,再游離腎靜脈上結扎并剪斷,將游離腎臟置入標本袋中,從腋后線套管針通道取出,根據腎臟大小及內容物考慮是否延長切口及延長長度;最后在腋中線穿刺孔置入硅膠引流管,關閉切口[2]。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引流管拔除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2.結果
18例手術均獲得成功,成功率100%,無中轉開腹手術;手術時間55-156min,平均(92.4±21.3)min,術中出血量25-85ml,平均(45.6±10.8)ml,術后均無出血、感染、腹膜破裂、臟器損傷等并發癥發生,術后引流管拔除時間在1-2d,對于合并膿腎、手術創面大、腎周粘連緊密且滲液多者可延長引流時間至3-5d,下床活動時間1-2d,住院時間6-14d,平均(9.5±2.1)d,所有患者切口均按期拆線,無延期愈合者。術后經病理檢查均為腎實質高度萎縮,與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的診斷相符合。
3.討論
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的病理過程主要是由腎盂出口或輸尿管梗阻,導致腎實質萎縮、腎功能出現進行性損害而致。梗阻原因較多,腎輸尿管結石、輸尿管閉鎖、后腹膜纖維化、腎活動過度致輸尿管成角、異位血管壓迫輸尿管等均可導致[3]。本病可致腎實質菲薄,存在意外破裂的風險,無保留價值,臨床多采用腎臟切除治療。傳統開腹手術創傷大,出血多,對周圍組織損傷大,出血多,術后恢復慢,術后常并發切口慢性疼痛及下腹部麻木感,且開放手術腎蒂尋找、分離難度大,存在一定的腎蒂血管滑脫而繼發大出血風險。后腹腔鏡手術分離優勢明顯,且采用Hemo-lok夾結扎血管技術更為妥實,其手術操作具有可多視角觀察、術野放大和精確操作的優點,采用經腹膜后入路雖存在操作空間相對較小解剖標志不明顯等缺點名,但可直接快速處理腎動脈,且有腰大肌及腎動脈搏動等解剖標志,醫師較易辨認,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對腹部相鄰器官的損傷也較小,利于患者術后的快速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4]。
綜上所述,后腹腔鏡腎切除治療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的臨床療效確切,安全、微創、恢復快,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朱遵偉,熊煥騰,曾濤.后腹腔鏡腎切除治療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的臨床體會(附32例報告)[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4):143-146
[2]梅傲冰,賈本忠,孫發等.后腹腔鏡腎切除治療結石所致重度積水無功能腎的臨床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7):60-61
[3]陳向能,熊林.后腹腔鏡腎切除術治療11例重度積水無功能腎患者報告[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1,17(8):1077-1078
[4]李法江,黃紅星,鄭軼群等.后腹腔鏡單純性腎切除術治療重度積水無功能腎的臨床觀察(附31例報告)[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6,21(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