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梅 劉海燕 馮會民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01
糖尿病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的一種代謝綜合征,病程漫長,不能治愈。高血糖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作用缺陷引起。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慢性進行性病變,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本病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壽命縮短,病死率增高,因此應積極治療。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的發病率逐年提高,低齡化。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
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不是單一病因所致,而是復合病因的綜合征。發病與遺傳、自身免疫及環境因素有關。
治療:針對病因治療,包括口服藥物,胰島素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
相關因素對血糖控制的分析
針對各種病因的治療產生的各種因素
1.口服藥物治療
2.胰島素治療
嚴格遵守治療計劃
3.飲食治療
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體型、勞動強度、血糖、血脂、血壓等制定不同的飲食計劃,做到定時、定量、合理、營養平衡、粗細搭配。
4.運動治療
適當的運動增強體質,緩解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體質制定不同方案。對于單純性糖尿病選擇運動強度為心率130次每分鐘,運動方式選擇跑步、游泳、或有節奏的全身運動。每次時間60分鐘。分3次完成。每次運動在飯后50分鐘進行。伴有高血壓的患者,運動強度心率次每分鐘120,選擇有節奏較輕松的活動。所有運動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5.心理治療
糖尿病(DM),是一種心身疾病,其發生發展轉歸與心理有著密切關系。有資料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憂郁狀態的發生率34.6%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3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發病機制,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是血糖達標,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的重要治療措施。糖尿病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患者需要長期面對飲食的調整、控制、用藥、血糖監測、并發癥風險等問題。加上龐大的醫藥支出及勞動力下降因此易合并焦慮抑郁狀態。其機制,焦慮抑郁刺激下丘腦-垂體-靶線軸,引起神經內分泌改變,使胰島素分泌減少,升糖激素增多。糖尿病慢性應激使中樞神經系統兒茶酚胺,興奮性氨基酸大量釋放,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亢進,血漿中糖皮質激素水平升高,抑郁狀態時,內分泌紊亂,可引起內臟脂肪堆積,中心性肥胖形成,增加胰島素抵抗。同時合并憂郁焦慮狀態的2型糖尿病患者知識水平、自我效能、治療依從性低于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脂、腰臀比、體重指數、等指標控制不理想,也是加重胰島素抵抗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2型糖尿病患者加強心理干預對改善抑郁狀態、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大的意義。
根據患者的年齡、性格、知識層次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對策,通過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和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情況,并有計劃的進行糖尿病的知識宣傳幫助他們了解疾病的過程和自身調節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隨著自身機體的變化,會產生各類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退休綜合征從忙碌到休閑,角色轉變,經濟收入下降,郁郁寡歡。
2.身體狀況的衰退,嘆人生短暫,嘆光陰如劍,嘆身體。。。。
3.反芻現象所謂無事生非就是這個年齡段。喜歡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過去的光榮事跡來掩蓋自己的自卑心理,求得心理上的滿足。這種心理上的反芻醫學上被稱之為“回歸心理這是一種負性心理”
4.思想的固執與狹隘老眼光看人看事,總是以一個點的負面影響全面的正面。一味指責的帶來家人與社會的不和諧。
疏通干預心理
1.鼓勵走出家門,鼓勵學習,培養個人愛好,培養自信年輕的心態
2.家庭和諧有利于心理健康
3.合理的飲食、鍛煉
4.正確的對待衰老和死亡
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