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02
產后出血是產后常見并發癥,屬于產科多發的危急病癥,尤其是行剖宮產的產婦產后出血風險更高,嚴重可造成產婦休克性死亡[1]。臨床加強治療和預防是減少產后出血的關鍵,其中預防措施尤為重要。縮宮素和米索前列醇是常用的產后出血防治藥物,為了探討這兩者的應用價值,筆者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宮術的產婦68例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宮術的產婦68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6.5±2.2)歲,其中初產婦36例,經產婦32例,排除血功能異常或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疾病產婦。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4例,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5.8±2.3)歲,其中初產婦19例,經產婦15例;對照組34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7.2±2.4)歲,其中初產婦17例,經產婦17例;兩者產婦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產婦均行剖宮術分娩,術后給予不同藥物預防出血,其中對照組給予縮宮素治療,即在產婦子宮內注20U縮宮素;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米索前列醇0.2mg/次,每日2次。觀察和記錄兩組產婦產后2h和24h的出血量,密切檢測產婦脈搏和血壓變化情況[2]。
1.3 指標觀察
本組觀察指標包括治療后產婦血壓、脈搏,以及產后2h和24h出血量,統計對比兩組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例數以及藥物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9.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或%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情況比較
如表1所示,觀察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0,對照組產后出血發生率為8.82%,且觀察組產后2h和24h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藥物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2例出現惡心、嘔吐癥狀,1例出現腹痛,藥物副反應發生率為8.82%;對照組出現1例出現惡心、嘔吐癥狀,1例血壓下降,藥物副反應發生率為5.88%;兩組差異比較P<0.05。
3.討論
產后出血是指產婦產后24h內出血量超過500ml,誘發產后出血的因素有多種,包括軟產道撕裂、宮縮乏力、血凝功能障礙、胎盤因素等,其中宮縮乏力是剖宮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不僅影響產婦產后康復,甚至危及產婦生命安全。臨床科學有效的預防是減少產后出血的必要措施,也是避免產婦大出血休克性死亡的必要手段。剖宮產產婦由于產程過長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收縮乏力,臨床多數采用藥物刺激子宮收縮,積極預防產后出血。縮宮素具有興奮的作用,通過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從而達到止血的作用。然而縮宮素半衰期短,藥理作用時間短,尤其對嚴重宮縮乏力產婦效果不甚理想,而且藥劑過多易引起中毒。米索前列醇為常用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PGE1衍生物,其對產婦子宮收縮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且通過口服易吸收,在短時間內藥物快速起效達到止血的目的,且其藥效持續時間長,對預防出血效果顯著。米索前列醇具有惡性、嘔吐、眼壓增高等不良反應,臨床可根據產婦對藥物的敏感程度適當調節藥劑,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3]。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縮宮素聯合米索前列醇治療,其產后出血發生率為0,不良反應為8.82%;對照組僅采用縮宮素治療,其產后出血發生率為8.82%,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8%;且觀察組產后2h和24h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可見觀察組對產后出血預防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而其產生的藥物副作用高于對照組,但總發生率不高。
綜上所述,在產婦產后應用縮宮素和米索前列醇,能有效改善預后,減少產婦產后大出血,藥物副作用發生率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產后出血預防措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霞米西努爾·坎加洪.探討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及預防[J].藥物與人,2014,11(9):181.
[2]梁朝霞,陳丹青.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新特點[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11):897-899.
[3]郝紀英.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應用縮宮素聯合米索前列醇的臨床效果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5,6(2):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