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靜
【中圖分類號】R72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腹瀉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組疾病,是兒童時期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兒童的常見病,據有關資料,我國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的年發病率為201%,平均每年每個兒童年發病3.5次,其死亡率為0.51%。因此,對小兒腹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根據病程腹瀉病分為:急性腹瀉病(acutediarrhealdisease):病程在2周以內;遷延性腹瀉病(persistentdiarrhealdisease)病程在2周~2個月;慢性腹瀉病(chronicdiarrhealdisease):病程在2個月以上。按病情分為: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中型:輕度至中度脫水或有中毒癥狀;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煩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升、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等)。大部分患病幼兒年齡小,不能正確表述病情,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病程監護,做好腹瀉患兒的護理,減少病死率。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我院選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接診的100例腹瀉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將護理體會和療效分析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接診的100例腹瀉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中男患兒28例,女患兒22例,年齡0.5-8歲,平均年齡(2.6±1.8)歲。對照組中男患兒23例,女患兒27例,年齡0.6歲-6歲,平均年齡(2.5±1.3)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腹瀉程度等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表現
1.2.1 輕度脫水患兒體內水分丟失相當于體重的5%(體重下降5%),臨床表現不明顯,稍有精神不振、輕微口渴,哭時有淚,尿少、皮膚彈性正常。
1.2.2 中度脫水患兒體內水分丟失相當于體重的5%~10%(體重下降5%~10%)。臨床表現較明顯,精神不振或躁動不安、口渴、尿少、哭時淚少,口唇干,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差。
1.2.3 重度脫水時體內水分丟失相當體重的10%以上。臨床表現非常明顯,反應差,無欲狀,躁動或昏睡,四肢涼,哭時無淚,脈細弱,皮膚彈性消失,尿極少或無尿、血壓下降。如不及時正確有效的治療,短期內即可死亡。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治療與護理,主要側重于給藥護理方面。觀察組患兒在給予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綜合、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
1.3.1 心理護理
由于腹瀉腹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環境,患兒易容易產生緊張、恐懼心理,常哭鬧不安,不接受治療與護理。因此,護理服務態度要親切、熱情、和藹,主動與患兒交流,取得患兒及家長的信任,可用音樂、動畫片、講故事等方式降低患兒注意力,提高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
1.3.2 飲食護理
腹瀉時不必禁食,應多補充水分,由于腹瀉的孩子對液體的需求量比平時增加,所以要鼓勵孩子多飲。特別是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粥、面條、牛奶、肉湯之類。少食多餐,食物中盡量不加或少加糖,防止腸脹氣。患兒的飲食隨病情逐漸改善、穩定而逐漸恢復正常,并注意飲食衛生。
1.3.3 加強消毒隔離,防止感染
加強患兒做好床邊隔離,醫務人員在日常診療、護理工作中嚴格執行手衛生。病室保持空氣流通,做好病室內日常清潔、消毒處置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1.3.4 臀部護理
腹瀉患兒每次大便后使用溫水洗浴,盡可能保持肛周干燥。若發生紅臀可用護臀膏或凡士林涂抹。幼兒應勤換尿布,選擇質地柔軟、吸收的棉質尿布,保持患兒臀部皮膚清潔。
1.4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72小時內,臨床癥狀消失,糞便性狀、排便次數恢復正常,為1-2次/天;有效:治療72小時內,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糞便性狀、排便次數有所好轉;無效:治療72小時,臨床癥狀、糞便性狀、排便次數均無改善或加重。
1.5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中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3.護理體會
護理人員在護理腹瀉患兒時,應加強巡視和護患溝通,增進感情,減少患兒緊張、恐懼心理,提高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針對患兒病情,全方位制定護理措施,切實做好護理工作,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胡曉愛.淺析小兒腹瀉的預防. 【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206-207.
[2]繆惠梅.86例小兒腹瀉的臨床護理.【J】宜春學院學報,2009,31(2):89-90.
[3]陶玲.嬰幼兒秋季腹瀉綜合性護理體會.【J】中外醫療,2012,31(08):149.
[4] 司惠芳,潘碟玲;老年臥床病人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特點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