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余紅梅
【中圖分類號】R1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1.內容與方法
1.1 呼吸系統疾病日門診資料
收集某醫院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呼吸系統疾病日門診量統計資料,病案統計采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該醫院座落在市城區,是一所綜合性醫院,醫院病人90%以上為本地該區街道居民。
1.2 大氣污染物監測資料
同時期PM10、PM2.5、SO2和NO2的日均濃度資料由環境監測站提供,為城區多個監測點數據的算術平均值。
1.3 氣象因素監測資料
從氣象信息中心獲得同時期氣象監測資料,包括每日的平均氣溫、平均能見度、平均相對濕度和灰霾天氣。把當日氣象因素同時滿足能見度≤10km,相對濕度≤90%定義為灰霾天氣。
1.4 數據預處理
為保持數據的連續性和充分利用所有的數據,在本研究中,使用了SAS擴展過程中Join的方法插補缺失值。
1.5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時間序列的自回歸模型,該模型是對傳統線性擬合模型的拓展,擬合該模型既對確定性信息的提取比較充分,又可以合理運用殘差信息,采用SAS9.1統計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其具體模型見公式:
式中:
yt--時間序列的目標變量,反應變量;μt--趨勢分量,排去了所有擾動因子后的光滑趨勢,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μt=(μ+αt),其中μ為基礎水平,αt為趨勢部分,如果αt=0,則有μt=μ,為總平均值。當αt=0時,稱為平穩時間序列;當αt≠0時,稱為非平穩時間序列;γt--季節分量,如每周一個循環,其循環期為7d;若每年的年初和年末不同時,其循環期為12月;ψt--循環分量;βjxjt--回歸分量。殘差序列可表示為:
2.結果
2.1 呼吸系統疾病日門診量、大氣污染物濃度和氣象因素的分布情況
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某醫院呼吸系統疾病日門診量的均數52.2人次;呼吸系統疾病日門診量的均數為68.6人次。同時期大氣污染物SO2、NO2、PM10和PM2.5濃度日平均值分別為50.2、62.6、74.7和64.9μg/m3,氣象因素能見度、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平均值為12.3km,24.0℃和66.9%。
2.2 污染物與氣象的相關性分析
對研究期間各大氣污染物每日濃度與氣象因素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NO2與SO2、PM10和PM2.5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r分別0.783,0.885,0.614,P<0.01),與能見度、氣溫和相對濕度呈負相關(r分別為-0.213,-0.274,-0.075,P<0.01或P<0.05);SO2與PM10、PM2.5和相對濕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r分別為0.713,0.489,0.068,P<0.01或P<0.05),與能見度和氣溫呈負相關(r分別為-0.129,-0.072,P<0.01或P<0.05);PM10與PM2.5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r為0.695,P<0.01),與能見度和氣溫呈負相關(r分別為-0.159,-0.248,P<0.01);PM2.5與氣溫和能見度呈負相關(r分別為-0.254,0.156,P<0.01)。
3.討論
本研究的結果提示,就診當日及其前6日的日均氣溫對就診人次均有影響。每日就診人次由兩部分組成,大部分受當日即day0氣溫影響,身體不適而就診;小部分是受lag3的氣溫影響并已于lag3進行了首次就診,于day0進行復診和取藥。由此表明,日均氣溫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主要是是短期效應,體現在觀察日首次就診人次上。7日加權氣溫12.9℃是一個臨界值點,當7日加權氣溫在12.9℃附近時,室外氣溫適宜,室外活動較多,但該季節室外氣溫在短時間內變化較大,多種過敏原同時存在,這些因素都極易使人們發生呼吸系統疾病。當7日加權氣溫低于12.9℃時,即秋冬季節,隨著天氣變冷,空氣中微生物數量減少,傳播力降低,且此時室外活動時間減少,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4.文章小結
本研究由于資料搜集的限制,所選擇的醫院呼吸系統就診人次不多,研究時間較國外同類研究相對較短,另外,主要大氣污染物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存在共線性,要具體區分某個污染物的健康效應相對困難,可能會影響模型的真實性。這需要以后補充相應資料加以進一步分析探討。
參考文獻:
[1]董英,趙耐青,湯軍克,等. 廣義相加模型在氣溫健康效應研究中的應用.中國衛生統計,2008(2):144-146.
[2]趙立宇,余勇夫,席俊文,等.上海市氣溫變化對醫院兒科日門診人次的影響.中國醫院統計,2010,17(4).
[3]吳兌.關于霾與霧的區別和灰霾天氣預警的討論[J].氣象,2005,3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