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芬 楊蘭芹 石宏英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就業形式嚴峻的必然產物。高等學校承擔著創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新技術研究、文化傳承教育等諸多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為創業的人才庫和資源庫,要很清楚的知道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狀況,增強有關創業教育重要性方面的認識,利用好當前良好的創業環境,為我國經濟轉型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時期。這是一個國家經濟走向世界所必然要經歷的。李克強總理在很多的報告和視察強調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舉措,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更是解決當今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每一年,都有上萬的大學生畢業面臨就業,大學生的就業一直是社會就業壓力的重點。通過學校的創業教育,讓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
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意義
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他們確是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支撐。屬于國家之間競爭的軟實力。我們國家這就幾年一直保持著很快的發展速度,但高耗能、高污染這些傳統行業帶來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的問題。所以國家的整個產業結構都在調整。轉變的過程如果缺乏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就不是質的轉變,所以各高校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
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和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相關部門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陸續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創業培訓、注冊登記、稅收貸款等多方面。明顯的國家給予創新創業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使得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改造的不斷深入,會出現很多的新行業和新技術,這就需要我們的大學生能夠參與進去。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和學到的理論知識。為行業的健康發展下去做出自己的努力。
有助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與時俱進。高校是學生踏入社會的最后一步,為了能夠讓學生很快的適應社會。就必須要主動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加大創新、創業教育的力度,聯合企業一起建立適應國家政策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平臺。實施先進的創業教育方法。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從而培養出各行業急需的創業人才,為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創造出略。
大學生的創業現狀分析
高校實施創業教育從試點到普及大約有15年左右了,通過實施創新和創業教育確實激發了很多大學生的創業動力和激情。激勵大學生創業熱情,但是畢業后真正自己創業的并不多。堅持下去的人數也不是十分理想。各個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國家政策也給與了大力度的支持,那么為什么在高校畢業生的創業參與率和成功率如此不高呢?通過各種形式的調查發現。這樣低的創業成功率,與社會環境、教育體制和學生自身都有很大的關系。
自主創業的家長認同度不高。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每個家庭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就是希望孩子將來畢業之后,能夠找到一份穩定點的工作,如果能有個所謂的“鐵飯碗”最好了。如果孩子選擇了自助創業,那么家長就覺得還不如不去上大學,這樣還能節省學費。早點進入社會,沒準早幾年自己干的話。早就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受這樣的傳統觀念影響,當畢業來臨的時候,一但遇到有良好工作前景和社會地位的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等工作,這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具有很現實的吸引力。所有家長他們更多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穩定的、體面的工作,為家庭增光添彩。
高校創業教育理念有待提升。高等學校的教育一直是以就業導向為主的指導思想。學生們接受的大部分知識都是理論知識或者是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受限于現有師資結構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創業教育課程采用的授課方式大多以就業指導課程或者創業講座的形式開展,而且僅僅是在某個學期開展的,后續沒有任何連續課程。這樣使得創業教育體系不能貫穿與學生們大學生活的整個過程,那么這些理論知識和教育形式。對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很好的提供知識上的準備。也就不用說能共對于學生以后的創業實踐起到多大的知道作用了。
高校的創業教育方式陳舊。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課學到的是理論。參與的創新創業大賽基本以創作一些創業計劃書為主要模式。組織者采用這種模式基本上是理論上的教育,參加比賽的學生們通過選題、營銷、團隊、財務、市場等計劃創業環節。來鍛煉學生的創業構想和計劃能力,以達到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目標。但是。這種創業教育方式弊端就是重“理論”輕“實踐”的矛盾。因為不管你做的創業計劃是如何完美,或者創業大賽答辯是如何熟練。那都是紙上談兵,終究替代不了真實社會環境里自主創業的社會實踐。
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
高校是培養高等人才的地方,是國家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地點。高校要與政府、企業聯動。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提高對創業教育的認識,創新創業教育。是當前各高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改革包含著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首先,在社會飛速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會不斷涌現出一些新的東西,比如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等等。這都是人們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重要表現。其次,創業教育實施是對專業教育的補充,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素質,這樣其實也間接的推動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
積極發揮創業大賽的推動作用。創業大賽是檢驗學生理論應用到實際的能力,也是考擦學生是否具有創業潛質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參與大賽能提高學生積極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舉辦創業大賽也是推動創業教育發展的一種途徑。學生們通過參與一些好的創業大賽。能夠讓自己的零散的理論知識系統化。加速大學生創業者的成長,檢驗創業教育的成果,高校要應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理念,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具體實施要遵循以下原則:
創業項目的選擇要符合實際:創業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資金、技術和人力,對于剛剛畢業的普通學生來說。所有的一切都是障礙,所以高校在進行創業項目的選擇的時候,要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技術能力選擇合適創業項目。同時也要關注創業項目的實用范圍、發展前景問題,鼓勵大學生盡量要創立一些成本小、門檻低的小微實體企業、網絡創業項目等。
高校要營造“以創促學”的學風:參加任何比賽都是需要付出時間精心準備。院級的、省級的、國家級的參賽項目需要付出的時間、經歷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學生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有著不同的收獲,通過創業大賽的實踐,一方面,學生們可以學會團隊合作,每個人進入社會。就不可避免要與各種人打交道,自己創業,需要協調的人和事會更多,通過團隊參加比賽。可以讓參與者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如何與別人溝通,當遇到不同意見,如何去解決。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實踐。大學生自由的時間多了,那么玩游戲、看電影的時間也就多了,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虛擬世界不能自拔,最后誤了學習,耽誤了終生。通過具體參與創業大賽,讓學生忙在專業的實踐中。做一些有益于自己將來生活的事情,為學生的將來墊定一個好的基礎。
創新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創業教育是學生將來就業的一條出路。所以進行高校創新教育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創業教育要更注重實踐。傳統的創業教育方法就是課堂上授課或者課余時間進行的講座等形式為主。這樣學生學到的是理論知識,對于要創業的學生來講,這些理論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創業中。在初期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顯。要加強實踐型的教育方法。比如商務計劃模擬、項目孵化等。通過加強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共享,完善學生創業教育培養的全過程。
要營造相關的寬松政策環境。從管理方面講。高校應該改革目前學生管理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創業,對于參加創業教育、創業實踐的學生。可以制定相關的創業學分累加制度或者休學創業制度等,為學生的創新創業給予相對自由寬松的環境。
高等學校要充分理解、領會和依托政府的政策。當前。政府已經稅收、租金、獎勵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是為了降低大學生的創業成本。但是學生們所處的環境有限,直接接觸這些消息是有困難的,這就需要高校注意所在省市區的相關政策,向學生們做好政府政策的宣傳工作。共同推動大學生的創業工作。
加強創業教育師資的培養。創業類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性特殊的課程。這類課程講理論比較枯燥。對學生實施創業計劃的意義不大。但是要進行實踐性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沒有一定的創業經驗,根本無法勝任此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所以高校要想推動創新創業教育。一放面高校要培養自己的師資力量,加強相關老師的培育和培養。另一方面高校要從企業、專業機構聘任有經驗的導師。為學生創業教育做好師資的準備。
高校要實施好創業教育,政府給于創業者政策上的支持。社會要給予創業者更多的寬容。形成政府、社會、高校一體的多方保障。促進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推行,為我國的創新創業培養出合適的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