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摘 要】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以創新的理念,去傳統頒獎典禮的模式化,通過記者講述+情景劇+現場采訪的表達形態,融新聞和藝術為一體,借用舞臺傳播規律將新聞故事進行藝術化呈現,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意為主線,融合舞臺傳播和新聞傳播的優勢,創造了新聞故事的舞臺傳播形式,取得了放大正能量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新聞作品 舞臺傳播 新聞藝術化
2016年12月25日,由大連市委宣傳部、大連市記協、大連市慈善總會共同策劃的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以創新的理念,去頒獎典禮的模式化,通過記者講述+情景劇的表達形態,融新聞和藝術為一體,讓頒獎典禮成為弘揚慈善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宣傳載體,起到了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社會作用。本文就以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為例,探究新聞故事的舞臺傳播,從中發掘新聞藝術化表達的獨特宣傳特點及其效應。
創新傳播手段,記者走上舞臺講新聞
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全程80分鐘,從獲獎作品中精選出10件代表作,運用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把曾經刊播在報紙、廣播、電視上的新聞故事在舞臺上進行再現。音樂、燈光、LED巨型背景屏、情景表演等藝術元素綜合運用。頒獎典禮以記者講述為核心,把新聞故事搬上舞臺,主創人員創新地把具有戲劇元素的道具——愛心樹,貫穿于整個頒獎典禮,凸顯了“愛”的主題。記者們手持點亮的紅色心燈上臺講述,每講完一個故事,便把紅心燈掛在舞臺一側的愛心樹上。10個呈現在舞臺上的新聞故事,沒有主持人串場解說,全憑心燈掛上愛心樹銜接。這個創意讓整個頒獎典禮呈現出嚴肅而莊重的儀式感,將臺上臺下所有人的心集中起來,把人們的希望和憧憬寄托在愛心樹上。這個共同點亮愛心樹的儀式性設計傳播效果超出想象,頒獎典禮結束后,很多觀眾不約而同走上舞臺在愛心樹前合影留念。
整個頒獎典禮的主角是獲獎新聞故事的采訪記者,共有14名記者從幕后走到臺前。舞臺上的他們,不僅是記者,是獲獎者,還是新聞故事的講述人。他們在追光燈下講述,在音樂的伴奏下講述,在LED中播放的新聞圖片及新聞音像背景前講述,在義工們還原新聞故事片段的助演中講述。舞臺藝術手段綜合運用,讓獲獎新聞故事在舞臺上再次綻放異彩,通過舞臺傳播讓人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
現場采訪中,機關干部贊嘆:“這個頒獎典禮能讓人抵達心靈的安寧。”新聞工作者感言:“這個頒獎典禮煥發了我們對新聞事業的熱愛。”慈善義工直言:“臺上表彰的不僅是新聞記者和媒體,還有新聞故事中所講到的優秀慈善義工和慈善項目。”普通市民這樣說:“這個頒獎典禮太震撼了,也想成為一名義工,做一個活得有價值的人。”甚至臺上的演員也都受到感染。今年88歲的話劇表演藝術家劉雪芳(來自大連話劇團),受邀飾演“中國好人”、大連終身成就獎慈善家張貞慧。雖然表演不過10分鐘,臺詞只有5句話,劉雪芳卻說:“這是我所經歷的最有意義的一次演出。”頒獎活動后,她向張貞慧學習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
借用舞臺傳播規律將新聞故事進行藝術化呈現
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在意料之內也在意料之外。頒獎典禮的總策劃兼總撰稿、大連市戲劇創作室編劇祝福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讀了所有獲獎作品,很受感動。當時我想,如果用歌舞節目穿插頒發證書的傳統頒獎模式,那就把這些作品的價值淹沒了。舞臺傳播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能在臺上臺下、人與人之間產生心靈碰撞,而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能夠觸動人心的好作品尤其難能可貴。”
舞臺傳播具有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雙重特性,又具有典型的藝術傳播的特質。在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的舞臺上,主創人員創造性地把新聞記者轉化成舞臺角色,同時又很技術地尊重了新聞記者的客觀身份。記者們參與了舞臺表演,但又不是演員,而是新聞故事的講述者。舞臺傳播有聲光電、音詩畫等各種手法的藝術表現形式,而無論哪一種形式,都需要通過舞臺表演的藝術形式,把作品轉化為表演的形態,表達人對客觀事物的情感反映。在設計、策劃、導演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時,主創人員按照舞臺傳播的規律對新聞故事進行了再創作,利用記者講述、情景表演、現場采訪等多種方式對新聞故事進行了立體化呈現。
為了達到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頒獎典禮的記者講述突出語言的文學性,用詩一樣的語言表達情懷意境。比如有一個新聞故事的記者講述開頭是這樣的:“愛是燦爛的陽光,播撒在每個人的心房。然而,當人生誤入迷茫的黑暗,徘徊于激流險灘之際,愛又是一座燈塔,一座燃起希望、引領方向的燈塔!在采寫《他們,為服刑人員點亮愛的燈塔》這篇報道時,最讓我感慨的是義工分會愛心幫教項目組組長王連連對服刑青年小寶漫長6年的幫教經歷!據王連連講,他是在一年半的頻繁探視之后,才融化了小寶那顆冰冷的心。”僅僅四句話,精練而情感充沛地將情景劇表演引上臺。
將新聞故事改編成情景劇,就是利用舞臺傳播的優勢,把新聞故事進行藝術升華,在編創過程中強化故事的戲劇沖突,通過演員的表演使故事呈現出很強的感染力。而記者在舞臺上現場采訪新聞故事的主人公,則突出了講述的紀實性,這種紀實性表達比一般的舞臺藝術傳播有著不可比擬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舞臺傳播融合新聞傳播,放大正能量傳播效果
舞臺傳播具有特定性,其舞臺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的傳播情景,同時它又是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對在特定空間場所下的受眾進行傳播,這樣的舞臺傳播就類似于定制版的定向傳播,它的傳播全過程都是圍繞著實現傳播者向受眾傳遞藝術信息的目的而進行的。因此,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的舞臺傳播效果,主創人員在設計、策劃、導演之初就有頂層設計,所以其震撼人心的傳播效果在意料之中。但整臺頒獎典禮最后呈現出的感人至深的傳播效果又在意料之外,這是舞臺傳播和新聞傳播交叉傳遞信息所表現出的傳播特質。
首先,記者從幕后走到臺前,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力在舞臺上更加凸顯,同時也加強了舞臺傳播觸動心靈共鳴的傳播效果。此次頒獎典禮選定的講述人都是跑慈善戰線近10年的老記者,講述的新聞故事是臺下觀眾非常熟悉的慈善人物和慈善項目,因此,藝術化的新聞講述具有很強的代入感,觀眾們腦海中浮現的除了舞臺上的內容還有日常參與慈善的點點滴滴,崇高感、認同感了然于心。大連市慈善總會“愛心幫教”項目此次被搬上舞臺,其項目負責人王連連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項目組幫教服刑人員已經10年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工作不被人理解,甚至很多義工都這樣說‘服刑人員有什么可幫的。沒想到在頒獎典禮結束的當天,很多人主動找到我,要加入我們的項目組。”
其次,新聞故事經過藝術提煉后,新聞的藝術性和藝術的真實度同時提升,出現了好的傳播效果疊加的效應。從藝術傳播效果看,只有符合真善美標準的真實的藝術作品才有生命,才有藝術感染力;藝術傳播訊息源的可靠性高、具有相對高的真實度,藝術傳播才更能引人入勝。從新聞傳播效果看,大眾傳播媒體自身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讓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強大的社會教化作用,這種教化作用通過藝術感染力進一步強化,則表達更為精準。在這次頒獎典禮后,110名獲獎記者中有多位捐出了獎金。
再次,戲劇性表現媒體和慈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關系,使人們心中慈善意識的覺醒更為自覺。新聞媒體的突出社會功能就是引導輿論。當媒體和媒體人在關注慈善的同時還積極主動地參與慈善,其倡導、引領、示范作用當然不言而喻。而戲劇藝術元素的巧妙運用,則讓慈善成為信仰的社會價值通過媒體的引領更為莊重,也使整個頒獎活動充滿儀式感。在頒獎典禮上,大連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的“愛心音樂教室工程”壓軸亮相,這個已經堅持了6年的愛心工程在五個城市的鄉村學校捐建了110所愛心音樂教室,在3萬名鄉村孩子的心中種下了音樂的種子。正如記者在講述中所說的那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慈善不僅僅是贈予,更是種植與發芽。愛,一直在路上!”
首屆大連慈善新聞獎頒獎典禮以充滿責任感和浪漫主義色彩的創新,將新聞性、藝術性、文學性、儀式性有機結合,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意為主線,融新聞和藝術為一體,創造了新聞故事的舞臺傳播形式,實現了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