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鋼+李婭婷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省衡陽市 421001)
摘要:我國教育發展的前提下,大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心理并沒有完全發育好,會出現很多心理健康問題。這會導致不可預計的后果,尤其是對其綜合素質產生影響。研究表明,體育活動對于心理健康有著正能量,體育教學通過鍛煉身體實現心理上的鍛煉,從而幫助大學生調整情緒,減緩壓力。在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上,應該將二者結合起來,利用技巧提高體育心理教學意義,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提供幫助途徑。
關鍵詞:體育教育;心理健康;優化;大學生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的心里問題是當前比較重要的問題。適當地運用健康心理學,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方式的改進,保證師生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和學習空間,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大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
1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人的心理精神維持在良好的狀態稱為心理健康。當自我無法控制心理保持良好或對環境沒有積極主動的認識時,就會出現心理疾病,這兩個定義是相互聯系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是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控制自己,這個標準反應了對于心理健康不同方面的要求。社會競爭的加劇和學業的繁重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有些甚至已經產生心理疾病。根據數據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不能正確認知自己,因為家庭和個人相貌自卑或優越;功利拜金主義,不能正確認識到社會本質;還有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差,禁不住誘惑,如沉迷游戲陷入傳銷等。這些心理問題的日積月累總有一天會爆發,會給學生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教育迫在眉睫,需要高校師生共同努力。
2 高校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功能分析
體育活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大學生運動員具有積極的人格,他們具有高樂觀性、勇敢性,所以運動能促進心理健康。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體育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功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學是身體和心理的雙重鍛煉。體育課程及時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鍛煉身體的課程,也是使學生心情愉悅和快樂的課程。體育知識是為了讓其獲得強健的體魄,通過鍛煉不斷提升自我身體素質;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健康則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作為前提,只有這樣形成積極的心態才有依托。在體育教學中有一些娛樂活動,就可以使學生轉移不良情緒,在上課的過程中釋放,恢復良好的心態。體育教學能夠增加人際關系的互動,有助于團隊精神的形成,這使得大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在體育教學中,有各種團體類型的體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體驗團隊精神、集體感,也能讓他們彼此通過活動更加信任對方從而打開心扉,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生理的良好自我會促進心理的自我發展。體育鍛煉和自我意志是共同前進的,身體的健壯會帶來自我認知的提升。體育教學是最富有實踐意義的學科,體育教學不僅能夠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還能進行心理治療。事實上體育教學對心理健康發展意義非凡。所以教師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宣泄消極情緒,在體育課堂中鍛煉身體和解放心靈。
3 優化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構建健康心理的策略
體育教學的優化能夠促進大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高校都有著自己的措施及策略。
3.1更新對于心理健康的觀念,提高認識。很多高校認為心理健康沒那么重要,對其認識存在偏差,使得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詢形同虛設,心理教師都是兼職擔任并且并不專業。重視心理健康的學校也都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有心但是發展水平有限。基本上都處于理論重視,實踐相差很大。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善,那么心理教育無從發展。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學是否聯系心理健康,有著學校、師資、學校各級領導、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但最終都落到思想和人才觀上。因此學校應該樹立學生健康最先的思想,把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列在第一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體育教育,落實好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3.2要通過調查學生的真實心理健康狀況來確定教育目標。大學作為心理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心理起伏較大,要應對生理變化帶來的心理問題,還要考慮環境、社會帶來的問題。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應該通過細致的心理調查,參考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老師依據學生的行為心理改變教學進度和程度,通過對于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興趣價值觀,讓學生學會技能。除了在課堂鍛煉中健全心理健康,學生還需要有專業的指導,在理論課中通過學習心理健康,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在身體、心理上都能真正地健康。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認識體育的本質,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念和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同時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只有增加了理論指導,學生才不會因為自己的理解錯誤而走偏,才能在環境中更好地適應。在與環境接觸中保持良好心態,不因為環境變化而焦慮無措。要塑造學生的健康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激發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提高自我體質,從而使心理更健康。體育教學中,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訓練一般是身體練習,但是不是所有的練習都能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通過一定的身體練習,使學生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再通過心理變化去改善,才能真正使生理心理同時發展。身體練習不能單調乏味,需要有困難、趣味、競爭、合作等性質,這樣才能更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體育教學中經常變換教學模式,選擇難度合適的練習,可以設計帶有競爭氛圍的練習,能更好地將體育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出來。
3.3要在體育課中展示完全心理健康教育,但又不能忽略體育課程的特點。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一個很重要的側面。所以體育教學時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同時要把握好度,不要喧賓奪主。不要把一節體育課變成了心理健康的演講課。體育課程由體育鍛煉目標、技能目標和心理目標共同組成,所以在體育教學時要把握好尺度。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把握好難易程度和運動量。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內容,要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靈活、有啟發性。運用適當的教學形式,避免老套固定的教學模式。
結語
優化高校體育的教學對大學生的心理構建作用巨大。通過優化體育教學能夠更好的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釋放,對心理健康的養成十分關鍵。所以注重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進,主動開發和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來促進師生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和學習空間,改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這樣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楊雨豐.淺談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經濟發展導刊,2008(16).
[3]莊靜.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36).
[4]楊杰,周游.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