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英
在新課程改革下,如何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文以尊重生命,放飛思維為主線,要求教師在教學上從調整心態,尊重生命;轉變策略,關注個性;升華情感,觸動心靈三方面入手,以期讓思想品德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真正成為一門點燃和塑造學生靈魂與思想的課程。
新課程要求師生角色轉換,倡導給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面對不少學生反映的課程內容太過簡單、繁瑣、枯燥呆板、索然無味、難以激發學生思維的質疑,作為老師,如何讓思想品德課教學充滿智慧和情趣,充滿生機和活力,真正成為一門點燃與塑造學生靈魂與思想的課程,而不會落入過去課程改革中出現的“穿新鞋走老路”的俗套之中。我認為,這亟需改變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讓課堂真正成為能觸及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情感,喚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調整心態。尊重生命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尊重學生鮮活的生命,依據初中學生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心態,放下所謂的“師道尊嚴”,“直面生命”,對學生現有的思想狀態給予理解和必要的支持,讓不同的思想都有得以表達的機會。只有在理解與尊重的基礎上,我們的思想教育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生命之花也才會得以綻放。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享受學習》時,我設計了辯論會“學習中的苦與樂”,本想讓學生通過辯論更好地感知“學習中有苦更有樂”,但是當我在組織學生辯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更多談到的是學習中的苦,對于樂趣他們一臉的無辜。看到這里,我在替我們的教育體制悲哀的同時,更主要的在考慮我接下來該怎么辦?學生談的是自己的親身體會,我必須尊重他們,更不可能批評他們,想到這,我在肯定他們的同時話語一轉:“誰能挑戰群雄,談一下學習中的樂趣,看看哪位同學說的最多,成為咱班的‘快樂狀元”。這下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這不僅達到了預期的課程目標,而且能讓學生更好的感悟“學習是一個苦樂交織的過程”,更加珍惜學習機會,學會享受學習。
轉變策略,關注個性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是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實際,對學生各種思想和認識給予肯定和尊重,注意轉變教學策略,多創設一些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比如,初一學生剛進入中學,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缺乏必要的認識,因此,我在每年開始教授思想品德課之前,都會在第一節課和學生一起先認識一下這門課。但在今年的一次課堂上,意外發生了:當我讓學生通過瀏覽課本知識,結合小學所學的相似課程(如《品德與社會》、《綜合教育》等),談一下你對初中《思想品德》的認識時,一個學生站起來直接說:“我覺得這門課很無聊”,我一下子懵了,這根本不是我預想的答案,如果我此時批評他,很明顯會打擊其他同學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會導致以后學生回答問題時所講并非內心所想,達不到思想品德課本身設置的目的。想到這,我當即改變了我的教學設計,我轉身問這個學生:“為什么?”,當聽完他的陳述后,我開始圍繞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我從采訪學生目前遇到的問題,到讓其預測初二和初三會遇到的問題著手,然后從問題出發,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思想品德》這門課并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緊密結合中學生的實際,師生一起探討怎樣應對成長中的煩惱與困惑。這樣一來,尷尬被化解了,也更加突出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實用性,既尊重了學生,關注了個體,也使得課堂效果明顯提升,為以后更好地開展教學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基礎。
升華情感,觸動心靈
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陣地,作為一門點燃和塑造學生靈魂與思想的課程,它的終極目標,不是學生在考試中得到多少分數,而是如何讓外在的道德知識、德育價值通過相應的道德情感體驗和感悟內化為學生發展的品德要求。因此,我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應該是思想品德教學中最有價值、最應重視的東西,它們是思想品德課的靈魂。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升華教育目標,不要為應試而教,不能有“考綱至上”的思想,而應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注重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
比如七年級上冊的許多內容在中考考綱中根本沒有具體的要求,卻對這一階段的學生意義重大。面對思維活躍、可塑性強的初中生,面對內容簡單的教學內容,如何實現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觸及學生的心靈,這便成為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要突破這一點,我認為,這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下大功夫。比如在學習“創建新集體”時,教師并不是僅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白創建集體的三個條件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一節課的交流,讓學生明確一個優秀的集體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并樂于為本班這個新集體的建設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想到這,我在上課的時候先播放視頻《感動中國》(我自己編輯的祖國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出現的感人場面),通過收看視頻,許多同學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視頻感悟到了集體的作用,這就為學生更好地參與本節課的主要問題“如何創建新集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于是我話題一轉:“既然大家剛才談到集體對個人具有如此多的作用,那么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為把咱班創建為一個優秀的新集體而出謀劃策吧!”這樣既水到渠成引出了課題,又能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教學,便于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體現出思想品德課的實用性,從而引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這要比空洞的說教效果好很多。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生命、關注個性,同時教師所設計的教學要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教師要真正成為幸福的傳播者,給學生播撒人生快樂的種子,激發起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快樂生活的渴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實現思想品德課教育的終極目標——讓外在的道德知識、德育價值內化為學生發展的品德要求,讓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一門點燃和塑造學生靈魂與思想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