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
(湖南師范大學)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地理中考試題中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地理素養的考察,本文重點分析近年湖南各市的中考地理真題,將其中體現出地理核心素養中的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四個方面的內容的試題進行剖析,并希望能為某些教師在備課中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中考真題;試題分析
地理學科素養是指用地理學科的視角觀察現象,認識問題,用地理觀點分析問題,用地理知識和技能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或思想。而地理核心素養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具有地理學科特性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近年在中考中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考察,為了把握今后中考試題的出題方向,本文以湖南近幾年各市中考試題為例重點分析體現地理核心素養的試題,希望能給一線中學地理教師做參考。
一、人地觀念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基礎,這就要求人類在利用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遵循客觀規律,因地制宜,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近年來,我國地理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學生對人地關系的理解。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認識“人對地的影響”“地對人的影響”“人與地的協調”等,進而形成正確的、全面的人地觀念。教育部對于中學生這方面的要求是能夠簡要分析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地理背景,說明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能初步懂得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而中考出題時,往往落在如何利用自然如何改造自然。對于此類型的題目要抓住人地關系這個核心,結合地理基礎知識分析答案。
二、綜合思維
中考真題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要有綜合性的思維。也就是唯物辯證法中所說在地理學科中對于某一個對象的研究可以從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兩方面去考慮。自然要素就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土壤,資源等方面。社會要素就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產業活動等等。而自然要素與社會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同時在時空維度上又存在著不同的變化不同的發展,要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從而更好的把握事物的特殊性、一般性、整體性。在近年的湖南省中考地理試題中考察學生綜合思維的題目最多。對于這種類型的問題一定要在平常的練習中教會學生如何用整體的、綜合的思維看問題,從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去考慮問題,并具備以下不同的地理視角。
1.時空的視角
(1)、時間的視角
時間是推斷因果關系,解釋現在,預測未來的一個重要維度。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時間里處在它獨特的演化發展過程。不同的時間同一地的事物和現象的發展和變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解答這類試題時,緊緊抓住時間這一要素的變化,例如2016年長沙市中考第4題。
(2)、空間的視角
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功能和特點往往是由它所處的地理空間決定的。不同的空間,同一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同一地理事物和現象也會隨著空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而空間既包括一維的空間有包括立體的空間。學生在解答此類型的題目之時一定要分清楚哪個空間層面,例如2015年懷化卷第21題。
2、發展的視角
前面分析了中考試題中對事物時空視角的考察,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不斷聯系不斷發展的,同樣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湖南省的中考試題中,從發展這一視角出題,最重要的是強調發展過程中的變化,究竟如何變化,變化的結果是什么。例如2015年株洲卷第4題。
3、辯證的視角
辯證思維是辯證邏輯的研究對象。指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的正確反映,即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 通俗的來講既要認識到同一地理事物的好的一面,也要認識到它不好的一面。例如2015年長沙卷第24題。
4、對比的視角
對比的視角是指通過對兩種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對比進行思維,尋找事物的異同及其本質與特性。解這類題目最主要就是要分清兩個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兩個地理事物在相同的狀況下由于不同特征導致什么不同的結果。或者不同的地理區域內產業活動的布局是由于什么不同的原因造成的。答題時分清異同點最重要。例如2016年長沙卷中就出現了兩道對比性的大題。
5、整體的視角
整體思維又稱系統思維,它認為整體是由各個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組織起的,要求以整體和全面的視角把握對象。它有三個原則:第一、連續性原則。第二、立體性原則。第三、系統性原則。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中學地理中有學習過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但并沒有單獨羅列出來,而是滲透到一些一章節里。在中考要求學生用整體性的視角觀察地理事物的發生、變化、消亡的過程。例如2015年益陽卷3、4題。
三、區域認知
在研究某一具體的區域時,我們往往還是從它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入手,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而社會因素包括人口,環境,產業活動。學生要具備的區域認知,不僅僅是這些最基本的,還必須要從自然因素中認識到地理事物的變化,以及一個自然要素的變化對其他要素的影響,綜合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最后提出有利于該地區的開發方式。其次,再過度到區域中的社會因素,可以對比該區域與其他區域的差異,探究與各社會因素的聯系,擴大交流協作,這樣才能夠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要培養自生的空間位置觀、空間聯系觀、空間整體觀、空間差異觀。湖南省的地理試卷中,針對區域認知的題型,都是緊緊停留在比較簡單的層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云貴高原石漠化的治理,新疆荒漠化的治理等等,都是出題的熱點。近年隨著國際爭端,霧霾天氣,交通擁堵,噪音污染,極端天氣等熱詞的出現,中考試題中,針對某一區域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的題層出不窮。長沙卷2015年2016年都有該種類型的題目。
四、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指在運用地圖,地理模擬實驗和演示,地理觀察和測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動中,學生實踐能力和品質的綜合表現。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價值是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書本知識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還能增強凝聚力,拓寬視野,增長見識。而在中考地理試題的考察中,主要是考察野外觀察力、圖像識別力、問題處理力。
1.野外觀察能力
野外觀察力,無疑是給學生一個實際的景觀圖,例如地形圖,植被類型圖、城市實景圖等要學生完成對這些景觀特征的認識。
2.圖像識別能力
圖像識別能力是建立在學生對基本地圖知識的記憶之上的,中考地理試題中,不僅僅要求學生識別圖像的類型,還要求學生在圖中提取到有用的地理信息然后解題。
3.問題處理能力
地理事物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地理實踐能力的第三個方面就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了,該如何去應對。也就是對問題處理能力的考查。
結論:
根據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理中考試題中出體現地理核心素養的題目越來越多,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試題中有關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考察題型多種多樣,只有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在中考中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湯國榮. 論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構成 [J]. 課程教材教法2015(11)
[2]鄧輝 全面理解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 [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10)
[3]張家輝 試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體系 [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