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山
【中圖分類號】R2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古日古木-3音湯,本方出自蒙醫經典著作《至高要方》,《蒙醫百科全書》[1]、《傳統蒙藥與方劑》[2]均有記載。由紅花、紫草茸、熊膽各5g配合組成。熊膽另研細末,其余二藥共為細末,后加熊膽末混勻,制成湯劑。功能止血。主治吐血、衄血,包如病穿漏、月經淋瀝等癥。本方性涼,為治吐血的良藥,方中紫草茸、紅花清血熱,熊膽封閉脈口止血。各藥合用,性味功能相互協調,對吐血跡各種出血癥均有功效。本文依據相關文獻報道對“古日古木-3音湯”進行了文獻綜述,并提出具體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研究思路。
1.化學成分
“古日古木-3音湯”配伍的三味單藥的化學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報道。
1.1 紅花
紅花主要含有苷類、紅花黃色素、脂肪酸、烯酮、β—谷甾醇。訶子主要含三萜類、酚酸類、脂肪族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礦物質等成分。丁香主要含揮發油、黃酮類、三萜甾體類、鞣質[3]。
1.2 紫草茸
紫草茸主要含樹脂類、糖類、氨基酸,還有一些水溶性色素等成份[4]。
1.3 熊膽
熊膽主要含有膽汁酸類、膽固醇類、膽色素類、氨基酸類,還有微量元素。4c,7-二羥基異黃酮,4c,7-二羥基-6-甲氧基異黃酮,4c,5,7-三羥基異黃酮,4c-甲氧基-7-羥基異黃酮,膽固醇膽汁酸類中含有膽酸(CA)、鵝去氧膽酸(CDCA)、熊去氧膽酸(UDCA)、去氧膽酸DCA)、牛磺熊去氧膽酸(TUDCA)、牛磺鵝去氧膽酸(TCD-CA)等,其中熊去氧膽酸(UDCA)即3A,7B-二羥基-5B-膽烷酸是中藥熊膽的主要成分[5,6]。
2.藥理作用
2.1 紅花
紅花有輕度興奮心臟,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對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紅花黃色素對烏頭堿所致心律失常有對抗作用,擴血管、增加心肌缺氧時冠脈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強纖維蛋白濃解、抗凝血。紅花有降低血脂。紅花黃色素具有鎮通,鎮靜和抗驚、強壯、抗炎、抗菌、抗促癌作用。紅花煎劑對離體子宮興奮、增乳促進子鼠發育、對肝損傷有保護,腸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7,8]。
2.2 紫草茸
紫草茸尚未見到研究報道[4]。
2.3 熊膽[9,10,11,12]
熊膽具有(1)解熱、鎮痛:對熱板及醋酸引起的疼痛有明顯鎮痛作用。(2)鎮咳:具有明顯的鎮咳作用。(3)保護肝臟:治療肝方面疾病,抑制肝纖維化,保護肝臟,利膽退黃。(4)抗炎、抗菌作用:具有較強的抑菌、殺菌作用。(5)預防膽結石及溶解膽石:其所含多種膽汁酸可使膽汁中膽固醇量降低,并使呈過飽和狀態的膽固醇膽汁成不飽和狀態。(6)對心臟作用:熊膽粉對豚鼠左心房和右心房均表現明顯的負性肌力作用。(7)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抑制大鼠體內外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栓性缺血腦組織病變程度,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8)促進微循:熊膽逐瘀片可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血黏度,對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良好療效。
3.討論
古日古木-3音湯在蒙醫傳統臨床應用基礎上,具現代科學研究,如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質量標準等方面也有了良好起步,但有效物質基礎研究及規范的臨床對照研究等方面還不夠深入.該蒙藥全面系統的藥理作用及其作用機制需要進一步闡明,其毒副作用尚不明確.臨床療效觀察需要進一步規范和明確.質量標準研究仍需要完善,應選擇更多的指標成分進行含量測定,以制定更科學、先進、可行的質量標準。
參考文獻
[1]白清云.中國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248.
[2]布和巴特爾,奧·烏力吉.傳統蒙藥與方劑[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07.
[3]徐如英,童樹洪.紅花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2010,19(20):86.
[4]全喜,王秀蘭.四味沙參湯研究進展[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6(1):83-86.
[5]池述廣.熊膽主要化學成分合成方法及藥理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2008,20(2):6.
[6]羅強,陳全成,吳瑤,等.熊膽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18):2416.
[7]康麗,顏曉燕,辛志偉.紅花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西南軍醫,2008,10(6):136.
[8]楊玉霞,吳衛,鄭有良.紅花研究進展[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4,22(4):365.
[9]王麗影,高昕,佟子林,等.熊膽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研究概況[J].中醫藥信息,2005,22(4):30.
[10]玉順子.熊膽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3):707.
[11]連常寶.熊膽粉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概述[J].海峽藥學,2008,20(8):71.
[12]陳瑞蘭,徐偉,沙玫,等.熊膽粉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