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芹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4--01
許多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長時間的治療,靜脈套管留置針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最為普遍。靜脈留置針由外套管和針芯組成,統一型號留置針比頭皮針更粗,患者在穿刺時疼痛感越重。.靜脈血管充盈差是留置針穿刺的棘手問題,因此改善靜脈血管充盈度是留置針穿刺成功的關鍵。[1]所以在臨床上護理同行大多數都喜歡扎止血帶后用力拍打穿刺點處皮膚,但患者化療后皮膚彈性明顯降低,表淺靜脈血管脆性增加,常常因用力不當造成局部疼痛,嚴重可致局部小血管破裂形成皮下血腫。傳統的充盈血管的方法是單止血帶結扎法,筆者從2014年8月開始對腫瘤科住院病人靜脈血管充盈差的,采用三根止血帶結扎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從我院腫瘤科在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住院病人因化療后(規定療程)嘔吐導致靜脈血管充盈度差的200例患者進行觀察。男120例,女80例,年齡50~75歲之間。其中實驗組100例,對照組100例。實驗組采用三根止血帶結扎法,對照組采用一根止血帶結扎法。兩組年齡、性別、病情、靜脈血管充盈度情況等方面使用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2.1 兩組均采用我院統一使用的乳膠止血帶,均為首次使用的止血帶。取長度為30~35cm,管腔內徑為0.5cm,外徑為0.7cm的止血帶進行操作。
2.2 兩組患者取平臥位,均采用手前臂靜脈穿刺,實驗組在被選靜脈離穿刺點上方20cm處先扎一根止血帶,待15s后,再在10cm處扎另一根止血帶,稍停片刻,在穿刺點下方5cm(掌指關節處)扎一根止血帶活結向下(目的是便于操作)。對照組用同樣的方法在被選靜脈穿刺點上方6cm處扎一根止血帶。兩組均在結扎止血帶60s觀察靜脈血管的充盈度。
3.結果
3.1 兩組止血帶結扎法對靜脈充盈度影響的比較(見表1)靜脈充盈度判斷標準:
充盈表淺:靜脈血管在皮內,可在皮膚下見到血管或用手指可觸及血管;充盈明顯:靜脈血管凸顯于皮膚表面,但靜脈血管張力不足;充盈飽滿:靜脈血管明顯凸顯于皮膚表面,其張力較大[2]
3.2 兩組患者靜脈留置針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較(見表2)判斷標準:穿刺一次成功即為穿刺成功,其余均為失敗。
4.討論
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是扎1根止血帶法,在靜脈穿刺時會帶來以下不足:(1)扎1根止血帶時外周靜脈循環不良或衰竭者會出現靜脈充盈不良。(2)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松止血帶時突然的壓力驟減,皮膚和血管的牽拉或回彈容易使針尖刺破血管或脫出血管外,致使液體外滲導致穿刺失敗,而止血帶雙扎法松止血帶時壓力是逐漸減小,可減少液體外漏。[3]
臨床中患者因出血、嘔吐、禁食等等常可導致外周循環血容量不足而出現血管充盈度差,又進一步增加了穿刺的難度。在穿刺點上方使用雙止血帶結扎法可較大面積阻斷外周
靜脈的血流,雙止血帶結扎還起到雙重阻斷靜脈血流作用,使局部血管壓力增高,靜脈血管充盈度增加,減少針頭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刺激及損傷,從而明顯提高淺靜脈穿刺成功率及痛閾值[4]。穿刺點下方的扎止血帶代替了用力握拳動作,效果突出,尤其適用于無力握拳及握拳期間不受意識控制中途松開者或無法握拳的患者;同時也可起到增加穿刺部位的血液回流。通過用三根止血帶干預穿刺點部位靜脈充盈迅速,不但穿刺成功率明顯提高,也減輕了反復穿刺所致患者的痛苦,并且操作簡單、快捷,值得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呂艷,張美花等:雙止血帶結扎法在淺靜脈留置針穿刺中的應用[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4),117-118.
[2] 白麗梅,傅常清,郭欣欣,等.: 止血帶張力對淺靜脈充盈度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0):587-588
[3] 趙慧梅 王玉鳳 王鳳琴:止血帶雙扎法在靜脈穿刺中的應用 [J].現代醫藥之聲2007,23(5):126.
[4]呂 艷.淺靜脈穿刺雙止血帶結扎的臨床觀察[J] .現代護理雜志, 2003 , 9(10):785 -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