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莉
(葫蘆島市委黨校)
摘要: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從我國目前農業發展的現實出發分析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關鍵詞:農業;問題;分析
一、農業成本攀升,國內糧價高出國際市場
因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持續攀升等原因,當前國內糧價高出國際市場30%-50%,競爭力缺乏,農業生產效益低而不穩,小規模、高成本的農業生產模式難以持續。2004-2015年,我國三種糧食(稻谷、小麥和玉米)畝均成本大幅攀升,從395元增至1090元,增長175.6%;其中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長112.4%,畝均人工成本增長216.6%,畝均土地成本增長302.7%。在糧食成本大幅攀升的情況下,政府以托底收購(2004年開始)和臨時儲備政策(2008年開始)保障種糧積極性。加之國際糧價從2012年開始大幅下跌、石油價格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暴跌(影響國際航運成本)、人民幣兌美元2005年以來總體升值,當前中國國內糧價高于國際市場30%-50%。
二、部分農產品供需矛盾突出
因消費結構升級、價格機制問題等原因,部分農產品供需結構矛盾突出,大豆供小于求、進口激增,玉米供大于求、庫存高企。《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指出,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的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由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進入消費主導農業發展轉型的新階段。加之農產品價格機制市場化改革滯后,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
在大豆方面,1992-2015年,大豆產量從1030萬噸增至2004年的1740萬噸頂點后降至1185萬噸,而國內需求量從1114萬噸增至9926萬噸,供給遠小于需求。在玉米方面,2012-2015年產量大增,從17483萬噸增至23021萬噸,但因經濟下行、進口玉米便宜和玉米替代品不斷增長,國內消費量從16765萬噸降至14487萬噸,供給明顯大于需求。
三、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糧食財政負擔沉重
在此情況下,最近十幾年我國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廣義糧食安全存在結構性隱患,糧食財政負擔沉重。2003-2015年,由于糧食播種面積的擴大和單產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產量從43070萬噸增至62144萬噸,增長44.3%,糧食產量“十二連增”,2016年回調至61624萬噸。與此同時,糧食進口量從2283萬噸增至12477萬噸,增長446.5%,其中約2/3為大豆;糧食出口量從2230萬噸降至164萬噸;凈進口量從53萬噸增至12314萬噸,而在2003年之前糧食凈進口量從未超過2000萬噸。2011年以來,大豆自給率降至20%以下,2015-2016年更是不到12%。
在外糧入市、國糧入庫的情況下,糧食財政負擔沉重。《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持續大幅增加財政“三農”投入空間有限。
一方面,種糧需要補貼;另一方面,儲糧還需要成本。2012-2016年,玉米、小麥和稻谷庫存量合計從10890萬噸增至45654萬噸。其中,玉米庫存量從4255萬噸增至27503萬噸,年末庫存/消費量從25%增至159%,即當前可滿足約19個月的消費。小麥庫存從2804萬噸增至5651萬噸,年末庫存/消費量從25%增至51%,當前可滿足約6個月消費;稻谷庫存從3862萬噸增至12500萬噸,年末庫存/消費量從22%增至76%,當前可滿足約9個月消費。
四、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面源污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增多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生產目前仍處于靠化肥、農藥和大水漫灌來提高產量的粗放生產階段,單位耕地化肥農藥使用量偏高、而利用率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農業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難以為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指出,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日益凸顯。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過量使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加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推動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十分迫切。《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指出,耕地質量退化、華北地下水超采、南方地表水富營養化等問題突出,對農業生產的“硬約束”加劇,靠拼資源消耗、拼物質要素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我國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在過去十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比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湖南“鎘大米”事件等。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多表現在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重金屬超標,違反添加劑使用標準,檢出禁用投入品;主要源于農產品源頭污染(農藥和獸藥超標)、農產品生長的環境污染(土壤和水體污染)、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污染(保鮮劑、包裝物質污染)、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污染(重金屬、微生物及添加劑污染)。根據農業部201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信息,抽檢樣品45081個,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7.5%,較本世紀初上升30多個點。不過,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多低于發達國家,這意味著如果按照發達國家標準檢測,結果可能會出現明顯差異,這也是國內優質綠色農產品不能滿足需求、一些居民轉而依賴進口,以及國內部分具有價格優勢的農產品出口較難的重要原因。
五、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如期實現全面小康任務艱巨
農業生產面臨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這“兩塊板”的雙向擠壓,農產品價格提升空間有限,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越來越大。《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指出,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動力轉換的背景下,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的問題日益凸顯。農產品價格提升空間較為有限,依靠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空間收窄,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增速放緩,加快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確保如期實現農村全面小康任務艱巨。
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六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從2007年的3.33縮小到2.73∶1,但絕對收入差距從9645元擴大至19773元。并且,隨著城鎮房地產價格上漲,城鄉居民財富差距明顯擴大。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截至2015年底,按現行脫貧標準測算,我國仍有5575萬農村人口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意味著每年要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時間緊任務重。并且,經過多年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基本脫貧了,剩下的貧困人口大多貧困程度較深,自身發展能力比較弱,越往后脫貧攻堅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而且,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經濟下行壓力在持續加大,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難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