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理性思想見長,他的思想中具有“主體性思想”的特點。墨子思想是中國“天人二分”學說的發端,為后世研究“天人二分”思想留下了寶貴的材料。
天人二分與天人合一是哲學發展的兩種不同的哲學思維方式。天人二分思想就是馮友蘭先生所言 “我之自覺”,是在“我之自覺”之后世界才劃分為我與非我的世界。而天人合一就是沒有產生主題性思想世界。不管是強調“我之自覺”的天人二分思想還是強調天人一體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各自所處的社會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古希臘曾經產生過一些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而當基督教傳入歐洲,天人二分觀念成為主流,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便在西方銷聲匿跡了。中世紀的歐洲,神學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后來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神學一統天下的局面,人類的自我意識得到了發展。笛卡爾以“天賦觀念”為思維設定了最高真理,通過“我思故我在”使主體能夠從他的內在范圍走出來去認識外在的客體,西方二元論體系的大廈正式建立起來,以主客二分為特征的天人二分思想變得更為自覺和積極主動了。
從中國哲學的發展來看,天人二分或是天人合一只是后人對于前人思想的一種劃分,天人二分只是相對于天人合一的主客體不分而言的。墨子學說的天人二分劃分了主客體關系,將人作為天的對立位置的一種主體存在,為主體性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和路徑。
墨子的學說中有很多理論體現了 “天人二分”的因素。為什么墨子說天對百姓是有大利的呢?他認為日月山川四時百物,甚至王公侯伯都是天設置的,從古至今都是如此,這些都是給百姓利用的,從這也證明了天之愛民何等厚重,因此,一國君主若不愛民則會遭致天之處罰。當然,國君假如愛民利民就會受到優厚的封賞。愛民的利,不僅是順從天的意志,同時也會有利于鬼,三者皆利就是無所不利,這就是“是謂天德”,反之,“是謂天賊”,這就是 “天德天賊”之辨,關鍵還在于天志。義作為一種善政,是用于規范人們的生活的,所以,上位者應當規范下位者,而下位者應當認同這種規范。因此,上從天子下至文武官員,這樣一層層地規范下去,最后就會出現“天子未得次已而為政,有天政之”這樣一種格局,天子是按照上天的意志來做事的,是不能獨擅專權的。
墨子的“非命”思想正是反對命定論,聯系墨子提出的“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強必貴,不強必賤;強必榮,不強必辱;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強必暖,不強必寒”,強調人們應當“強力從事”的思想,人們可以看出墨子對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視,而意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是認識到了人自身的存在,可以看作是主體性思想存在的一種反映。同時,可以看出墨子強調的是人們要“運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倡導人們積極作為,弘揚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墨子的思想中,“天”是作為“人格神”的標準存在的,人們必須服從天的意志,同時天也對人世間的事情進行管理。這樣的方式,使得“天”成為一種客體化的存在,也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途徑。而且,墨子認為人不應該相信命運,也就是要“非命”,人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讓自己成為命運的主宰,這也是墨子所提倡的“強力從事”。“兼愛、非命、節用”等思想,體現了墨子思想的功利主義特點,而墨子的方法論則展現了墨子思想具備了一絲天人二分的因素,這對于研究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以及后期墨家學派的思想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