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文
1868年,日本發生一次巨大的變革,日本的封建時代結束了,與此相伴的是德川家族統治的崩潰。歷史回溯到17世紀,一個偉大的人物在江戶建立了幕府統治,完成了統一霸業,他就是德川家康。
一、人質之忍
公元1543年(天文十二年),松平竹千代誕生。1548年,在今川義元的要求下,松平廣忠為了依托今川家來抗擊織田家,不得不把竹千代送往駿府。竹千代在家臣護送下從岡崎出發,往東由蒲郡乘船,到達渥美半島的田原。由于田原的戶田家背叛的緣故,竹千代的行蹤被透露給了織田信秀,竹千代被劫持為人質并留在尾張。
1549年,松平廣忠被家臣巖松八彌殺死,今川義元派太原雪齋率兵成功地將織田信秀的兒子織田信廣捕獲,今川義元向織田家提出交換竹千代為人質的條件。織田家權衡利弊答應將年僅八歲的竹千代送到駿府城為人質。在太原雪齋的建議下,今川強迫竹千代迎娶筑山殿,并為他舉行成人禮,改名松平元信。兩年后,松平元信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松平元康回到了岡崎城。人質時期的松平元康可謂是歷盡艱難。家父被殺,名字不斷更改,而且自己的婚姻也由其他家族插手干涉。
二、被迫聯合——清洲同盟
1560年5月,今川義元為了上洛,引軍進入尾長與織田信長軍作戰,松平元康任先鋒,參與了戰役,突襲丸根寨并捕獲守將佐久間大學助盛重的首級。不過今川義元因為大意輕敵在桶狹間被織田信長襲擊,被取首級,史稱桶狹間之戰。其后松平元康返回岡崎城。此時的松平元康并沒有打算離開今川家,數次進言今川氏真,討伐織田信長。然而駿河內政混亂,無數老臣出走或者逃離,今川家已經威風不再。
1562年,松平元康接受織田信長的私下求和,與織田信長締結清洲同盟,與今川家決裂。為了展示和今川家一刀兩斷的決心,松平元康將名字中的“元”字舍去,代之以八幡太郎源義家的“家”字,向朝廷輸賄得到五位三河守的官職,改松平氏為德川氏,正式更名為德川家康。可以說,家康是以各種手段來消解身上今川氏的烙印,謀求政治獨立的正當性、合法性。在今川家委曲求全的日子結束了,忍耐了很久的德川家康終于迎來了一次解放。但是這并不是全部解除了今川家的枷鎖,另一道“清州同盟”的枷鎖禁錮了德川家康,正如他遺訓所說“已受約束為常事,則不會心生不滿”。
三、敗而不餒——合戰武田
1568年,人稱“甲斐之虎”的武田信玄為了攻略今川家的駿河領地,以割讓遠江國為條件聯合了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也出兵協助滅亡了今川氏。奪取了今川家遠江國的曳馬城后,德川家康將之改名為浜松城。1570年,武田信玄為了奪取全國政權向三河與遠江出兵。德川家康也在東進。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動員兩萬五千人意圖進軍京都,途經德川家康的遠江國。當時的德川家康無論是兵力、戰略還是實力都比不上武田信玄。一次大戰在所難免,德川家康與武田信玄的實力相差卻十分懸殊,而且武田信玄的軍事謀略高于德川家康,勝敗是毫無懸念的。
所謂“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三方原合戰以德川家康慘敗而告終,這次失敗,德川家康幾乎要切腹自盡。但是,失敗沒有消磨德川家康的意志,反而讓他更加勇敢,正所謂“忍耐乃長久無事之基石”。
之后由于武田信玄的病逝,武田家的威脅大大減少。新家督武田勝賴為了立威,攻打織田信長的長筱城。長筱合戰爆發。這次合戰,織田信長的軍事天賦展現得淋漓盡致。
1575年5月21日早,當武田勝賴的騎兵沖到織田信長的營寨前時,織田信長的火槍手開始放槍,在三排槍放過之后,武田勝賴的精銳騎兵死傷一片,武田名臣損失75%。長筱合戰使得武田家一蹶不振。
德川家康遺訓有言“憤怒是敵”,德川家康兒媳訴說筑山殿與德川信康欲倒向武田家,織田信長下令德川家康立刻處決筑山殿和德川信康,而他隱忍選擇執行,以表對織田的忠心,此次危機后,清洲盟約繼續維持。
四、屈居秀吉
天正十年,織田信長殞命本能寺,明智光秀取而代之。德川家康以替織田信長復仇的名義討伐明智光秀,不料豐臣秀吉搶了先。因此,德川家康繼續東進,積攢實力。
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把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及信濃南部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成為擁有一百萬石實力的大名。當時東海道地區兵農分離進程緩慢,還沒有像大內氏那樣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還緊密地聯在一起。鑒于這種情況,德川家康對所屬家臣一律采取給予封地的形式,通過土地這個紐帶來控制家臣。
德川家康也很重視發展領地內的工商業。他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為“樂市”,免除各種稅役。遷入浜松后,他又整頓了各種工商業團體。征服甲斐后,統一了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攬外地商人到三河、遠江進行貿易。德川家康穩定了對新領地的控制,增強了經濟實力。
討伐了明智光秀后的豐臣秀吉,成為了織田信長家臣中威望最高的人,名正言順地接管了織田信長遺留的大片土地。感到威脅的織田信雄與豐臣秀吉交惡,最終決裂。織田信雄投奔德川家康,使得德川家康取得了對抗豐臣秀吉的輿論權。
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間的決戰正式爆發。德川家康在戰斗中一直處于優勢地位,而豐臣秀吉卻無意退兵,他利用織田信雄的怯懦,迫使織田信雄投降。失去輿論支持后,小牧長久手雖然以德川家康勝利告終,德川家康卻不得不投降豐臣秀吉,向其稱臣。這使德川家康心如刀絞,但這一次,他再次選擇了忍耐。
五、制霸天下
“人之一生,如負重遠行,不可急于求成”。在經歷了無數艱難的隱忍后,德川家康終于得到了一個機會。
文祿慶長之役,使豐臣家損兵折將,更造成了文治派與武功派的內斗。以石田三成為首的文治派與役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為首的武功派是對立的焦點。而這一點被德川家康巧妙地利用。
豐臣秀吉死后,年僅六歲的豐臣秀賴即位,淺井茶茶輔佐豐臣秀賴,并聯合文治派。北政所寧寧也和武功派站在一起,與淺井茶茶對立,文武不合的矛盾上升到正室與側室的矛盾。
隨著豐臣秀吉手下老將的去世,德川家康顯示出了他征服天下的決心。察覺到這一點的石田三成向德川家康發動了進攻。島左近在杭瀨川打下了漂亮的勝仗,極大振奮了西軍的軍威。次日,日本戰國史上最大的戰役之一關原合戰爆發。
戰事初期一度對德川家康領導的東軍不利,雖然德川家康籠絡了與石田三成嚴重對立的加藤清正與福島正則,并且爭取到了北政所寧寧的中立,但是被石田三成的西軍攻打至本陣。幸好小早川秀秋臨陣倒戈,加入了東軍,逆轉了關原合戰的局勢,石田三成戰敗被斬。關原合戰極大地削弱了豐臣家的勢力,為后來的決戰做了準備。
最終的決戰來臨了。1615年9月,幾乎取得了天下的德川家康將目光轉到了豐臣秀吉最后的領地--大阪城。日本戰國史上最慘烈的戰役大阪夏之戰爆發。
這次曠世之戰,豐臣秀賴方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勇士,其中以真田幸村為甚。面對壓倒性的劣勢依然殺入重圍,頗有七進七出長坂坡的趙云的風范。但是,真田幸村沒有趙云的幸運,由于寡不敵眾,最終戰死。真田幸村死亡的消息迅速傳遍戰場,大阪方面士氣低落,很多浪人丟盔棄甲,四散奔逃,大阪軍最終全線潰退,而德川家康的內應開始在大阪城內四處放火,整個大阪熊熊燃燒起來。公元1615年5月8日,大阪城陷落,豐臣氏滅亡,天下最終一統。日本自應仁之亂以來的戰亂畫上了慘烈的句號。
從德川家康在今川家作為人質,到最終取得天下,中間稍有差池,歷史便會被改寫,所以他留有遺訓“常思己過,莫論人非”與“不及尚能補,過之無以救”。德川家康,以他的“隱忍”和“思過”換來了最終的勝利,日本進入了德川幕府的時代。
(奎屯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