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力
基層院團長期扎根人民,為基層百姓演出,深受百姓歡迎,是群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基層院團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處境十分尷尬。因此,走出困境、生存發展就成為很多基層藝術團體的當務之急。
一、解析基層藝術院團的生存現狀
(一)人才流失
人才匱乏是多年來困擾舞臺藝術的問題,目前全國各地的基層院團大多存在人才匱乏的尷尬局面,導演、編劇、作曲、編舞等專業優秀創作人才青黃不接。市場經濟沖擊,文藝院團改制,導致待遇下降、人才流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此外,基層院團人才缺失,還有體制的原因。例如,一些院團仍是事業單位,進人必須嚴格執行事業單位的招聘程序。很多藝術技能很強的報考者,就因為公共考試不過關而被擋在門外,院團招進來的往往藝術技能又不強。此外,事業單位往往規定報名人數與崗位的比例,可現實中,報考藝術院團的人往往達不到要求,這導致不少藝術院團的招聘往往落空。想招招不到,想進進不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人員老齡化、青年演員后繼無人、工資少、待遇低,這都是基層藝術院團人才流失的原因。
(二)資金短缺
經營一個基層文藝院團,最缺的就是活動資金。沒有啟動資金,沒有項目經費,自負盈虧的文藝團體大都步履蹣跚,生存依然是大多數基層文藝院團的首要任務,沒有生存就談不上發展。國家補助的資金有限,工資低甚至難以維持生計,缺少演出,沒有額外收入,以至于演員紛紛改行。同時,院團維持經費亦是舉步維艱。所以,基層院團籌集經費的方式必須多元化,可以網狀輻射,如演出收入、企業資助、政府補貼等。然而無論何種方式,如何維系、拓寬這些資金來源渠道,穩定院團收入仍然是各個基層院團的心病。
(三)市場凋敝
文化產品的輸出營銷與藝術市場化的無力銜接,始終是一個無奈環節。國有基層文藝團體的許多作品,因營銷能力不足,無法跟進市場的變化需求,從而陷入“多演多賠,少演少賠,不演不賠”的怪圈。同時,基層院團的商業演出額度有限,難以自足,因而導致演出能力退化,設備老舊,演出質量下降,“越不演,越難演”,惡性循環。此外,多年的演出市場混亂,無秩序導致觀眾文化消費意識淡薄。在受到這種市場浪潮的沖擊下,基層演出市場十分凋敝。
基層文藝院團困局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市場的原因,既有體制機制的原因,也有院團自身的原因。要解決此問題,需通盤考慮。為此,文化部重點從六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基層院團的扶持力度:加大投入,加大資金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充分發揮基層院團的作用;推動基層院團的劇目建設;加強地方戲人才培養;加大對基層院團的宣傳表彰力度;培育地方的觀眾土壤,為基層院團搭建演出平臺。
二、關于基層院團未來發展的幾點規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為民、文化惠民,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一)更新觀念,整體規劃
首先,作為基層文藝團體,我們的服務對象是誰,該以誰作為我們工作的中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樣也就明確了基層文藝團體的工作重心。不言而喻,基層文化管理部門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
鼓勵文藝表演團體和演出公司結合,拓展藝術產品的傳播渠道,促進藝術產品在流通領域實現價值,遵循“多出進好”原則,積極引進國外優秀文化產品,引進能夠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風格流派的高水平文藝節目。這樣讓基層群眾在參與文化發展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體現文化管理的真正內涵。
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要牢牢把握“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堅持重心向下,沉下去、扎下來,滿腔熱情地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在群眾中創作,在群眾中提高,在群眾中贏得市場、贏得口碑。要優先安排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文化項目,加大對基層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把群眾“要文化”和基層院團“送文化”匹配起來,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要創作貼近群眾需求的優秀作品,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多一點家常味,多一點泥土氣,多一點小而活,做到符合基層實際,這樣才更受群眾歡迎。
(二)吸納人才,培養扶持
加大人力扶持,為基層院團輸入或留住優秀人力資源。當下,基層院團存在人力匱乏。不光缺演員,更缺編劇和導演,不少基層院團已喪失創作能力。沒有優秀人才,基層院團無法得到發展,需要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文藝院校培養是基本培養模式,需要長期堅持,目前的問題有:一是有的劇種未列入院校培養對象,二是院校培養的人才實際登臺表演能力弱一些。可采取兩個辦法來彌補。一個是院團和藝校聯合辦班,隨團學習。二是組織賽事,從業余文藝工作者中進行選拔,通過拜師活動、“團帶班”“人才引進”,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基層院團,通過比賽選拔青年藝術人才,行業頒獎和評獎,讓更多戲劇新秀得到足夠的社會認同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從而打下重要的人力資源根基。
要解決基層文藝院團人才匱乏的問題,各級單位應多關注。充分調研與文化人才引進的相關課題,全面完善組織結構,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要推進培養工程,制定長遠規劃,完善激勵機制,通過評獎、展覽、展演等活動,發現和培養一批文藝后備人才。
(三)多方合作,資源對換
在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下,基層文化作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主陣地,必須保持它的影響力。基層由于特殊原因,有的發展舉步維艱,若要更好地推廣群眾文化,不僅需要豐富優秀的文化演出,更要刺激基層文化市場,提升群眾文化歸屬感。由此可見,基層文化扶持給百姓帶來的文化惠利作用是不能忽略的,讓基層百姓感受到國家在培育基層院團中所作出的努力,也預示著基層群眾藝術繁榮的春天即將到來。
目前院團和劇場都是在單打獨斗,很難再市場大潮中站住腳,會逐步被邊緣化,走向滅亡。應整合演出資源,擴大交流范圍和區域,這樣院團會有更多演出的機會,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劇場也會接到更多高質量、不同類型的演出。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的加快,近年來,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的結合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文化產業與傳統的實體經濟產業相比有其特殊性。硬資產少、資源分散等特點是文化企業融資難的最大瓶頸。不斷探尋合作模式,挖掘尋找合作節點是當務之急。
(四)開拓市場,拓寬空間
在國家加大扶持地方戲劇團的基礎上,基層院團更要苦練自我奮起功。中宣部、文化部加大對地方戲的扶持力度,這不僅是黨和國家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地方文化發展的殷切期望,更是文化惠民的責任所系。然而地方戲的發展和壯大,除了國家要加大扶持力量,基層戲劇團也要多自我練就奮起功,在創作上多研讀本土文化和身邊的道德群像,多加強與上級的溝通,多建樹戲劇工作中的“利益觀”,在精品力作上不斷攀登,才能真正為基層文藝插上一雙騰飛翅膀,為基層文化開辟出更為廣闊的天地,為百姓送上家門口的藝術大餐。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生生不息,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開原市藝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