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清芳+姜自紅



摘 要:珍稀瀕危植物是急需進行保護的珍貴資源。該文調查了瑯琊山風景區(qū)的珍稀瀕危植物及古樹名木,并對這些植物的生存現狀和保護措施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瑯琊山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的保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瑯琊山;珍稀植物;古樹名木;資源保護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9-0032-03
Abstract: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re the most precious resources to be protect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trees of Langya Mountain,and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lant survival statu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Langya mountain.
Key words:Langya mountain;Rare plants;Ancient and famous trees;Resource protection
瑯琊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是華東地區(qū)著名的旅游景區(qū)。該地區(qū)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氣候分明,植被為落葉闊葉林,其潛在植物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1]。風景區(qū)內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其中,對高鈣、干旱的石灰?guī)r山地適應性好的榆科植物尤為豐富。
1 調查目的和意義
生物物種及基因資源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植物多樣性又是生物多樣性的一方面。由于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破壞,使得植物物種多樣性受到很大的威脅,很多植物面臨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危機,嚴重影響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的生物多樣性[2-3]。植物如果滅絕,其基因資源將會永遠失去,不可能再出現,而一種植物的滅絕又會引起其他若干物種出現瀕危狀況,因此,保護住一種植物就等于保護了許多基因資源。珍稀植物往往數量稀少,生境惡劣,面臨滅絕的威脅,對珍稀瀕危植物進行研究與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十分的緊迫性和重要的意義。
2 調查方法
2.1 資料查詢 通過中國知網、學院圖書館數字資源等文獻查詢,以及查閱《瑯琊山植物志》《中國植物志》《安徽植物志》等現有工具書,了解瑯琊山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基本情況,篩選出珍稀、瀕危植物的大概范圍。
2.2 普遍調查 結合實踐教學工作經歷,近年來利用植物野外實習,多次帶領學生到瑯琊山,對該風景區(qū)的植物種類、群落及其生境等進行調查,記錄植物種類、規(guī)格、數量、生境、特性等,并現場拍攝照片。此外,利用周末、寒暑假期集中對瑯琊山風景區(qū)的植物進行全面調查。
2.3 每木調查法 在普查的基礎上,重點對瑯琊山風景區(qū)的古樹名木,包括醉翁榆古樹、瑯琊榆古樹、銀杏古樹、歐梅古樹等,進行詳細調查和記錄,調查內容包括種類、數量、胸徑、高度、冠幅、生境、年齡、生長勢等。
2.4 咨詢調查 通過訪問和咨詢滁州市林業(yè)局、園林局、瑯琊山風景區(qū)管理處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以及鄉(xiāng)土專家,了解一些已知的珍稀植物信息。
3 調查結果
3.1 特有植物及古樹名木 我國有關部門規(guī)定,一般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而那些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則為名木[4-6]。瑯琊山大部分區(qū)域為高鈣的石灰?guī)r山地,盛產榆科植物,其中特有的榆科植物主要是瑯琊榆和醉翁榆,另外還有很多青檀古樹、樸樹古樹、榔榆古樹及櫸樹古樹。此外,瑯琊山醉翁亭景區(qū)內還有生活一千余年的歐陽修手植梅等。具體種類見表1。
3.1.1 銀杏 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風景區(qū)內有3株樹齡超過百年的古銀杏,其中1株300多年樹齡的古銀杏大樹位于瑯琊山攬秀堂的門前,1株近200年樹齡的古銀杏大樹位于醉翁亭景區(qū)內。
3.1.2 醉翁榆 榆科榆屬,落葉喬木,我國特有樹種,全國范圍僅在安徽瑯琊山有分布,是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為華東地區(qū)高鈣石灰?guī)r山地的優(yōu)良造林樹種。主要分布于瑯琊山醉翁亭景區(qū)的墻外、山溪兩側和門口道路對面山坡上,數量極少,對榆屬植物分類和種質保存有一定意義。該植物樹干通直,樹冠秀美,龐大的根系緊緊抓于裸露的石灰?guī)r上,可營造出頑強生命力的獨特旅游景觀。
近年,醉翁榆古樹損毀較多,百年醉翁榆相繼死亡。經過實地調查,發(fā)現現存胸徑近1m的醉翁榆古樹共4株,其中3株分布于醉翁亭景區(qū)門口外玻璃沼的旁邊,另外1株分布于醉翁亭后山上。醉翁榆的幼苗、幼樹多分布于林冠下或灌叢中,大多干形彎曲,側枝橫生,呈叢生灌木狀,自然更新困難,難以長成喬木。對此,國家林業(yè)局及時撥出專款,對醉翁榆進行擴繁。目前,瑯琊山林場已經培育出上千株醉翁榆幼苗,但數量遠遠不夠,宜加快育苗和栽植。
3.1.3 瑯琊榆 榆科榆屬,落葉喬木,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僅在瑯琊山及江蘇寶華山有少量分布,分布面積日益窄小,數量甚小。在瑯琊山上主要分布于瑯琊寺、南天門一帶海拔200m以下的石灰?guī)r山地,散生于雜木林中,現存大樹10余株,生長良好。作為滁州市市樹,瑯琊榆也應加快育苗和栽植,禁止采伐。
3.1.4 青檀 榆科青檀屬,落葉喬木,國家重點保護樹種。瑯琊山上青檀資源很多,幾乎遍布瑯琊山的各個區(qū)域。其中,有不少樹體高大的古樹,林下更新幼樹數量也很多。2006年瑯琊山已建成滁州市青檀、瑯琊榆林木采種基地,建立制造宣紙的原料基地。目前,對現有的青檀林要嚴禁砍伐,促進生長與更新,其古樹則應重點保護。
3.1.5 歐梅古樹 薔薇科李屬,杏梅類,落葉小喬木,為歐陽修親手栽植,全國四大千年古梅之一,是瑯琊山千年文化的遺產。歐梅樹已值暮年,長勢每況愈下,但仍風韻猶存,每年3月15日前后開粉白色花。目前,對該樹進行了樹干支撐牽引,花池面積擴容,動態(tài)監(jiān)控養(yǎng)護等保護措施,但仍存在樹干被白蟻啃食等健康問題,應加強保護與管理,禁止游客攀爬,惡劣天氣進行特殊保護等,盡可能的延長其壽命。
3.1.6 黃檀 豆科黃檀屬,落葉喬木,雖不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但一些黃檀古樹需要進行保護。
3.1.7 古樹林 在醉翁亭到瑯琊寺的道路右側,有連綿3km的天然次生林中,其中很多樹木的樹齡超過百年,主要集中在古典建筑與寺廟周圍。除了上述提到的樹種外等,還有殼斗科和槭樹科的一些古樹,如槲櫟、槲樹、栓皮櫟、麻櫟、欒樹、臭椿、三角楓等,這部分古樹需要保護其生境,促進其正常更新,從而良好生長并可持續(xù)發(fā)展。
此外,瑯琊山風景區(qū)還有多株樸樹古樹、櫸樹古樹、榔榆古樹、三角楓古樹等,不再一一介紹。
3.2 其他珍稀瀕危植物種類及現狀 經調查與核對國務院批準發(fā)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和第二批)》和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公布的我國第一批《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等[3,7],以及結合瑯琊山的植被現狀、歷史與文化,發(fā)現瑯琊山風景區(qū)中的珍稀瀕危植物主要有以下種類(表2)。
3.2.1 金錢松 松科金錢松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上多處有栽植,資源量不多,值得大力發(fā)展。
3.2.2 水杉 杉科水杉屬,落葉大喬木,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古老孑遺樹種。在瑯琊寺內有1株胸徑53cm的大樹。另外,在瑯琊山景區(qū)多處栽有水杉林,如醉翁亭東邊的道路南邊、歐陽修紀念館處三岔路口旁等。
3.2.3 櫸樹 榆科櫸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瑯琊山內多處山坡均有分布,如瑯琊寺左側南坡的青檀+櫸樹混交林、瑯琊寺后方及前右側山上的麻櫟+櫸樹混交林等。目前櫸樹在各地綠化中已普遍應用,但瑯琊山上的野生資源仍需引起人們的重視與保護。
3.2.4 凹葉厚樸 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瑯琊山有栽植,宜加強保護并擴大人工繁殖與栽培。
3.2.5 杜仲 杜仲科杜仲屬,落葉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第三紀古生孑遺植物。目前資源豐富,瑯琊山有栽培。
3.2.6 流蘇樹 木犀科流蘇樹屬,落葉小喬木,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景區(qū)深秀湖南側山坡有少量分布,觀賞價值高,值得進行保護和推廣。
3.2.7 野大豆 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種子藥用,三級保護漸危種。我國資源雖然豐富,但植被破壞嚴重。瑯琊山的灌叢、樹林下和山野、河岸等地零星有分布,需要進行保護。
3.2.8 金蕎麥 蓼科蕎麥屬,多年生宿根草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瑯琊山的路旁草叢或溪邊濕地等處有分布。
3.2.9 明黨參 傘形科明黨參屬,多年生草本,國家三級保護稀有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野生資源日趨減少。瑯琊山瑯琊寺周圍山坡巖石縫隙中有少量分布,應控制采挖,并進行引種栽培和育苗繁殖。
4 瑯琊山珍稀植物保護建議
由于部分樹木的自身樹齡較大、生活環(huán)境的惡化以及病蟲害的發(fā)生等原因,使瑯琊山風景區(qū)部分珍稀瀕危植物及古樹名木出現生長不良的狀況。尤其是近年來景區(qū)不斷地擴大規(guī)模,大肆進行建設,加上景區(qū)游客量大增,人為破壞和影響較大,這對瑯琊山植物資源的生長和保護都是不利的。植物資源一旦被破壞,恢復非常困難,甚至不能再被恢復。植物如果滅絕將永遠不復存在,人類也將失去一個價值不可估量的基因庫[7]。因此,珍稀植物保護要以防為主,盡量避免出現無法挽回的損失和遺憾。針對瑯琊山風景區(qū)的珍稀瀕危植物以及古樹名木保護,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加強宣傳與科普教育 通過加強宣傳,如導游對珍稀植物進行引導性介紹、植物掛牌、網站宣傳、保護標識牌宣傳等,使游客對瑯琊山的珍稀植物有所了解,并清楚這些植物的現狀與困境,從而主動愛護植物,避免無心地破壞。目前,瑯琊山風景區(qū)少部分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有一定的宣傳和知識科普的作用,但還遠遠不夠,仍需加強宣傳和科普教育。
4.2 加強原地保護 對于瑯琊山景區(qū)的珍稀瀕危植物,應該加強保護措施,如在植物的周圍設置圍攔、設置宣傳掛牌等[2,7],對于特別珍稀的物種,還應禁止采集標本。還可設置專人專崗,讓專業(yè)技術人員持續(xù)關注珍稀瀕危植物及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對病蟲害及其他異常情況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另外,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或劃定特定保護小區(qū),從而減少人為活動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保護好野生植物的生境[8-9],促進植物的天然更新。
4.3 部分植物進行遷地保護 對于生境惡化、在原產地不能自然繁育的植物,可以采取遷地保護。通過建立瑯琊山珍稀瀕危植物引種馴化基地,結合珍稀瀕危植物的生長習性及生境特點,將整株植物或植物的一部分引入到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保存。
4.4 建立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監(jiān)測體系 對于部分瀕危植物或珍稀瀕危植物較為集中的地點,設置實時監(jiān)測點,進行遠程監(jiān)控,可以不間斷的觀察到植物及群落的動態(tài),及時了解到瀕危植物的生長狀況、種群動態(tài)和群落變化等。如歐陽修手植梅已經進行了動態(tài)監(jiān)控管理,這種方法可以在其他珍稀植物中進行推廣應用。
4.5 加強珍稀瀕危植物的科研 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首先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境、習性特點等。其次,可以根據植物資源的現狀及保護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科研工作。如研究珍稀瀕危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尋找瀕危原因,探索對策,研究珍稀瀕危植物的繁殖方法,擴大植物數量等,從而為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5 結語
雖然,瑯琊山風景區(qū)的珍稀瀕危植物大多已得到不同程度的保護,但部分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不容樂觀,生長勢呈下滑趨勢,如歐梅、醉翁榆古樹等,這還需要專業(yè)人員持續(xù)研究保護對策。
參考文獻
[1]夏愛梅,聶樂群.安徽植被帶的劃分[J].植物科學學報,2004,22(6):523-528.
[2]張永夏,邢福武.深圳的珍稀瀕危植物[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1,9(4):315-321.
[3]但國麗,尹露曦,李柱,等.石林縣珍稀植物現狀調查及保護建議[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1,36(3):57-60.
[4]張義清.豐寧滿族自治縣古樹名木的分布與保護[J].科技信息,2012(23):421-421.
[5]李建華.古樹名木的保護與復壯措施[J].綠色科技,2010(10):10-11.
[6]王楚榮.新技術在古樹名木保護上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20):228-228.
[7]王淑榮.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J].甘肅林業(yè)科技,2004,29(3):26-28.
[8]章理運.河南大別山區(qū)野生珍稀瀕危植物資源初步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4(5):24-27.
[9]張蔚,彭銀中,楊懷.雞公山自然保護區(qū)珍稀植物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21):248-249.
[10]楊懷,李培學,戴慧堂,等.雞公山珍稀植物瀕危原因分析及保護對策[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0,30(2):37-3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