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菊
19世紀美國文學中的黑人形象大多是逆來順受,鮮有自我意識的。到了20世紀20年代,隨著哈萊姆文藝復興的興起,文學作品的黑人形象開始尋求人格的獨立和自由,開始有了反抗意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湯姆和《土生子》中的比格則是這兩種截然不同黑人形象的代表。
一、湯姆叔叔和比格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湯姆接受命運安排,而比格奮起反抗
《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湯姆是一個甘于接受命運安排,甚至有些愚忠的人。他重視感情,相信并忠誠于自己的主人。他深得主人的信任,雖然有很多逃跑機會,但他都放棄了,甘愿過著奴隸的生活。對于湯姆來說,最恐懼的莫過于接受未知的事物。當主人將他轉賣到南方時,面對自己最恐懼的事情,他依然選擇了接受,沒有絲毫的反抗意識。小說中伊莉莎得知主人要將自己的兒子和湯姆一起賣到南方時,她選擇了逃跑,但是湯姆并沒有,他接受主人的安排。明知道主人這樣做是為了財產,他也心甘情愿。在他看來,命運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既然命運這樣安排自己就接受,他的生活方式是消極、被動的,沒有反抗,這是他愚忠性格最真實的體現,而這種性格最終導致了他的慘死。
《土生子》中的主人公比格則恰恰相反,他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他對命運安排一說不屑一顧;當他看到白人在舞廳里大肆揮霍時,他的種族不平等感油然而生;他不相信命運,并且堅決反對母親依靠主來保護自己的觀點,認為白人與黑人應該平等;他骨子里有一種強烈的反叛精神。長期以來,白人都在努力說服黑人,他們不如白人,因此黑人也永遠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決定命運,安排生活,而對這種不平等的理論,比格是厭惡的。內心強烈的反叛意識使得他落實到行動中,他更加無法忍受殘酷的世界,不愿意面對種族的歧視,他心中燃燒著怒火,決定用暴力去與世界的不平等抗爭。結果白人因為害怕,決定提前消滅他。但是,對自由平等的呼喚也反映出比格作為黑人青年成熟的一面。
(二)湯姆善良真誠,而比格殘暴孤僻
湯姆是善良、誠實、令人信服的。不僅僅在黑人群體中,甚至在白人群體中他的好品質也得到了認可。他面對誘惑時能自覺抵制,對待主人忠貞不貳。雖然自己生活得顛沛流離,依然傳遞著幸福和希望,并用善良的心態去和平友好地對待周圍的人,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他曾幫助想逃跑的女奴逃跑,每次分發食物時都是最后一個去拿,將自己僅有的毛毯分給患病的婦女,甚至在農田勞作時也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人。正直、善良的品格,使他具有很好的人緣。
《土生子》中的比格則自我封閉,緘默不語,甚至殘忍至極。對于他人的友好,他也冷漠應對,仇恨、嫉妒和殘忍是他骨子里最深刻的東西。雖然別人對他足夠友好,但是只因為對方是白人,他就無法原諒,對白人充滿無聲而冷酷的仇恨。小說形象地描繪了他的殘忍。在小說的開頭,比格殺死威脅其生存的大耗子的場景,一方面反映了黑人的悲慘生活,另一方面顯示了比格的殘忍和暴虐。在黑人群體中,他鄙視那些膽小的同伴,甚至對家人也是要么沉默、要么咆哮。他對待女友也十分殘忍,為了生存用磚頭砸死了了解內情的女友,而后又殘忍地殺害了瑪麗,并冷靜地處理尸體,殘忍程度讓人不寒而栗。他的心中沒有愛,只有仇恨,他仇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他覺得世界沒給他關愛,他也無需回報。
總體來說,湯姆和比格對待周圍人和世界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湯姆善良真誠,雖然是黑人,但是內心充滿著愛。而比格處于社會底層,內心充滿仇恨,希望借助暴力發泄心中的仇恨。這也是兩者性格上的差異點。
二、黑人形象發生變化的原因
(一)政治法律原因
美國文學中黑人形象發生改變最主要的影響來自于政治、法律層面。在政治層面,它是基于黑人對現實生活的不斷反抗過程的。正是因為黑人群體不屈不撓的慘烈抗爭,才有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和《土生子》這樣反映黑人奴隸的作品。種族歧視和非人的社會現實讓黑人沒有社會地位,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他們奮起反抗,通過各種形式的起義和罷工來爭取自己的獨立權利。最著名的是1831年納特·特納領導的黑人起義,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其政治影響力十分深遠。因此,政治層面的影響是首要的。而法律也對黑人形象的轉變起到作用。特別是南北戰爭之后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法律層面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讓黑人群體重獲自由。
(二)文化原因
黑人的歷史其實與美國歷史有著同樣的發展軌跡,在黑人文學中最富聲望的就是廢除奴隸制度的文學主題。廢除奴隸制度其實與當時反對種族壓迫、解除奴隸制度的斗爭密切關聯。文化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例如,美國作家詹姆斯、馬丁·德尼拉等人對黑人問題進行過深刻反思,這體現在文學作品中。此外,黑人運動領袖費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也是美國作家群體中的一員,廢除奴隸制度成為他的作品主題。其實從文化的層面來說,黑人文學不僅僅屬于美國黑人,更是美國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對政治起到推動作用,也有助于提升黑人形象。例如,《湯姆叔叔的小屋》,讀者在斯托夫人的筆下看到的不是單一的黑人個體,而是具有強烈民族尊嚴的黑人群體。伴隨美國社會的發展,美國黑人形象也實現了由單一到多元的轉型,實現了個性鮮明人物的精彩塑造。因此,文化方面的原因不可忽略。
(三)社會原因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過程,有著既定的發展規律。奴隸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進入到新的制度體系中。社會的影響往往與經濟的影響融合在一起,隨著美國領土的不斷擴張,黑人奴隸的社會作用得到凸顯,更多的奴隸主認識到必須善待種植園的奴隸,從而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社會制度的推動下,在經濟因素的左右下,黑人在文學中的形象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比格反抗的局限性
家庭氛圍和生長環境使得比格緘默不語,性格孤僻。在走向社會后,他對自己沒有清晰的定位,卻有著不安的反抗意識,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又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在茫然中他開始自暴自棄,內心充滿仇恨。他變得孤立無援,無法適應這個社會,并且內心極其敏感。所以,他飲酒后殘忍殺害了自己的女友,最后還用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了白人瑪麗。他的反抗是具有個人狹隘性的,是自身性格異化、扭曲的結果。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反叛,也是他反抗最大的局限所在。
四、結語
特定的歷史環境決定了特定的文學書寫,無論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熱心善良、安于現狀、聽從命運安排的湯姆叔叔,還是《土生子》中性格孤僻、自尊心強、極具仇恨心理的比格,他們都是黑人文學中黑人群體的代表,是一個群體的映射。而作者寫作的目的都一樣,就是引發人們對種族歧視的關注與思考,借助文學的力量助力黑人的解放。
(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