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梟梟

生態補償是一種購買和投資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我省近日出臺的《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必將有助于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如何理解生態保護補償的具體內涵?
任曉冬:生態保護補償這個概念是基于經濟活動的外部性理論而產生。生態資源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如果所有人都只愿意使用卻不愿意付錢,最終會導致資源過度使用,全體成員的利益受損。生態保護補償就是通過對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收費,提高該行為的成本;或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補償,提高該行為的收益。
赤水河水質好,貴州的白酒產業主要集中于赤水河流域,依托赤水河這條“美酒河”的優質水資源,貴州釀造出茅臺等世界名酒。然而赤水河的經濟效益與沿岸居民對生態的保護分不開,所以本次《意見》提出要持續推進赤水河云貴川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此提升上游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生態保護補償不是慈善性的而是經濟性的。由姚明等人發起的“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公益廣告語在中國家喻戶曉,意在告訴人們,你消費的每一件皮草、每一件象牙制品、每一碗魚翅湯,里面都有無辜動物的淋漓鮮血,并以此來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惻隱之心。同樣的道理,生態保護補償就是“有買賣才有保護”,只要有人愿意購買生態產品,就有人愿意生產。因此,生態保護補償實際上是一種購買和投資。
生態補償的核心是“誰受益、誰補償”,這一原則優于“誰開發、誰治理”“誰破壞、誰保護”“誰污染、誰付費”之處在于能夠更好地調動群眾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生態優勢帶來綠色紅利
:《意見》提出計劃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省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我省實施生態保護補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在哪里?
任曉冬:去年貴州省被選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理應發揮地方首創精神,承擔國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試驗,就一些難度較大、確需先行探索的生態文明重大制度開展先行先試。
貴州是我國生態環境安全的生態屏障區。貴州處于我國主要江河流域源頭區及上游地區,長江、珠江等多條大江大河都發源于西部地區,貴州的生態環境狀況直接決定了下游地區的水資源量、水質狀況和洪澇災害風險大小,也就決定了下游地區的發展條件和安全狀況。另外貴州是我國許多重要自然生態系統保留區和珍稀物種避難所,保存了許多世界原生生態系統和珍稀動植物物種,對維護我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是我國生態系統脆弱區。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脆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研究”成果認為,西南喀斯特地區、西南山地區均屬于我國生態脆弱區。由于長期過度開發,貴州生態脆弱,容易遭受破壞。
貴州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由于歷史的欠賬與體制、機制問題,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農民為了經濟利益過度采伐自然資源,生態保護意識較弱。反之,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又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發展。貴州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脫貧攻堅任務重,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可以提升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厚植貴州發展的生態優勢,獲得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的雙贏效益。近年來貴州旅游業快速發展,許多農民享受厚植生態優勢帶來的綠色紅利。
“誰受益誰補償”是基本原則
: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明確補償的責任主體,是實施生態保護補償的首要條件,補償的責任主體應該如何確定?
任曉冬:貴州是生態環境保護“出力區”(例如,上游保護水源涵養林),與之相對的是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收益區”(如下游地區),若簡單地執行“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不公平也根本行不通,必須與“誰受益誰補償”相結合,促進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盡管目前“誰受益誰補償”的生態補償原則獲得各界一致認可,但涉及到具體補償行為時,補償的主體和受體關系并不明確,特別是在國家層面上實施東西部大跨度區域之間的生態補償時,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因此,明確責任主體對生態保護補償至關重要。
首先要建立以各級政府為領導,各部門協同合作的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體系,加強部門協作,建立林業、農業、水利、國土、環保等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
其次要加強綠色GDP核算及考核,使當地政府和當地人民的生態貢獻得到社會承認,激發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積極性,實現保護、發展、富裕的共贏。
另外還需界定各生態功能區定位,從而明確各生態功能區保護的責任和補償的義務;基于生態資產與生態占用核算,確定各地區對生態環境的貢獻和占用,從而確定各地區應該承擔的責任;本著生態保護人人有責的原則,貴州可制定全省統一的人均森林覆蓋率、自然保護區面積的責任標準,以此判斷各地區是否完成生態保護責任,從而確定各地區保護和補償的身份。
:補償最終需要落實到資金,除了政府投入外,還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保證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
任曉冬:生態補償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投資和市場資金。《意見》提出要爭取中央財政加大對貴州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各項轉移支付力度就是政府投資。但從長遠看,生態補償不能靠單一的政府投入,而要走向市場化。理想的生態補償機制,應該以市場導向為主,以此實現補償上的公平。
但市場導向的生態補償機制在建立之前,必須要滿足產權清晰且產權能夠自由交易。因此,落實補償資金的前提是明確補償責任主體,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態估值,對自然生態產品定價。明確責任主體與生態估值雙管齊下才能保證補償資金來源。
本次《意見》提出“要加強生態保護補償效益評估,積極培育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機構,引導評估機構對受補償地區的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服務價值開展第三方評估,確定各類生態資產存量。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和權責明確的產權體系”。這實際上就是明確補償主體和生態產品價格,更有利于生態補償市場化。
想要拓寬生態補償資金的來源渠道,還可以采取發行政府環保公債,重點用于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建立政府或民間的環保基金、組建環境銀行、爭取國際組織提供的國外資金等措施。
目前生態補償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全國兩會也有代表委員也多次提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貴州應該抓住有利時機,整合部門力量,進一步推動生態補償制度的完善,建設一個更美的山地公園、綠色貴州。(責任編輯/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