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倫

開陽縣在發展新常態下謀求新發展,奮力推動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生態型、融合型城市轉型跨越,大交通、大園區、大旅游和小城鎮“三大一小”建設為開陽轉型發展換擋提速。
2017年春節假期,開陽縣接待海內外游客76.1萬人次,同比增長36.4%;旅游綜合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38.6%。2017年1月,全縣財政總年收入累計完成14875萬元,同比13.22%;截至2月10日,縣內57戶規模以上企業復工復產,復工復產率達100%……這是開陽縣在新年伊始呈現的發展新景象。
2017年,開陽縣著力做好大交通、大園區、大旅游和小城鎮“三大一小”建設工作,奮力推動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生態型、融合型城市轉型跨越。
大交通帶來大活力
“大交通”即是堅持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作為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突破發展制約、促進區域協同的核心抓手,全面打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圍戰”,重點推進“一聯四射多環線”大交通網絡建設,加快實現與貴陽中心城區、周邊節點城市的產業同布局、同發展。
“一聯”就是加快推動開陽至貴陽主城區快速通道建設,力爭早日融入貴陽“半小時經濟圈”,著力打通“外循環”促進區域融合協同發展。
“四射”就是加快推動開陽至雙流、花梨、楠木渡、南江四個方向縱向道路聯通,將縣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旅游景區等有機連接。
“多環線”就是加快推動S102、S207、S208等各區域鄉鎮橫向交通互聯,以及村級公路建設,暢通“內循環”搭建縣域發展框架,促進“微循環”激活鄉鎮發展潛力。
同時,在立體交通網絡建設上,積極爭取貴開城際鐵路至鄭州、久永貨運鐵路延伸經開陽港至甕安的規劃建設;力爭開陽港提等升級列入國家長江黃金水道發展規劃,加快港口集、疏、運系統的建設,確保2017年實現通航。
大園區帶來大轉型
“大園區”即是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載體,優化園區布局,加大基礎設施、功能配套建設力度,著力破除園區發展“散小弱”的局面。
做“優”做“精”工業園區。圍繞“一區兩帶七園”規劃布局,大力推動一流園區建設,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突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這一定位,加大資源整合力度,鼓勵支持企業向園區集中,鞏固培育提升一批本地磷煤化工企業,打造年產值過50億元的骨干企業3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10家。圍繞磷煤化工、新型建材、醫藥食品等領域,引導人才、項目、技術、金融資本等要素向園區聚集,努力引進培育一批發展前景好、綜合效益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
做“大”做“強”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優化“四帶七區十園百場百寨”產業規劃布局,加快7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打造全省引領型示范園區2個,新增省級示范園區1個。以舉辦貴陽市第五屆農業嘉年華活動為契機,打造10個市級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推動農旅一體化、茶旅一體化、康旅一體化發展,促進“十里畫廊”觀光休閑農業產業帶、北部生態農業產業帶提檔升級。圍繞“貴陽都市特色農業發展區”功能定位,著力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鼓勵集農戶、基地、合作社、集體經濟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建設。
大力實施茶產業全產業鏈打造計劃,推動茶產業規模化發展。發展壯大農村電商、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等新型營銷業態,延伸和完善農產品產銷鏈條,促進園區產業化生產和經營水平的提高,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0億元以上,園區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達60%。
大旅游帶來大融合
“大旅游”即按照“一核三帶一城四線”的全域旅游規劃布局,深入挖掘和開發生態、環境、文化等特色旅游資源優勢,全面打響“水東硒州·詩畫開陽”旅游品牌。
突出旅游融合發展。堅持“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功能圍繞旅游配、民生圍繞旅游興”,推動“旅游+”融合發展,加快旅游與農業、工業、文化、體育、健康、民生等融合聯動,重點打造以生態文化體驗、避暑度假養生、戶外觀光運動、溫泉水療康體等為主題的旅游綜合體,打造“自然生態”“民俗文化”“溫泉養生”三張品牌,形成全景式打造、全社會參與、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全區域管理的發展格局。
提升旅游景區服務水平。加快高品質旅游景區打造,不斷完善景區設施配套,構建全方位服務體系,提升旅游綜合服務水平,創建5A級景區1個,新增4A級景區4個,打造山地戶外體育旅游休閑示范項目1個。充分發揮南江大峽谷、香火巖、紫江地縫等景點在旅游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作用,示范帶動周邊旅游村寨建設,推動旅游由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加快旅游業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的轉變。
加快精品旅游線路打造。重點打造城鎮、高速匝道等節點與景區之間的“旅游車窗線”,提升景區內部交通和綠道環線。建成4條以上精品旅游線路,改造提升5條美麗鄉村旅游度假帶,打造開陽旅游“多日游”經濟圈。
推進智慧旅游體系建設。依托貴陽市智慧城市建設基礎,充分發揮電信、移動和聯通等通訊運營商的主力軍作用,有序推進智慧旅游建設。2017年實現南江大峽谷、白馬峪溫泉、十里畫廊等重點景區免費wifi全覆蓋。到2020年,完成全縣國家A級景區智能查詢系統、導覽系統、電子交易系統、門禁系統建設及改造工作,完善旅游景區智慧旅游基礎設施。
小城鎮帶來大支撐
“小城鎮”即是堅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壯大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提升群眾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全面加快城鎮化步伐。
做“優”城市布局。突出城市功能定位,注重“多規合一”,有序推進城市整體規劃,合理安排城鄉、田園、林地、產業、生態空間布局,形成協調一致、科學合理的城鄉發展格局。扎實推進“百園之城”建設,促進產業、城市、景觀有機統一,形成“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公園城市風貌。穩步實施疏老城、建新城,加快棚戶區改造,改善老城居住環境,推動新區建設。
做“特”小鎮業態。大力推進小城鎮試點縣建設,著力構建“西部工貿型特色小鎮、東部高原湖泊港口型小鎮、南部田園式精品小鎮和服務型旅游精品小鎮、北部生態農業型小鎮”的格局。避免“攤大餅”,著力“蒸小籠”,按照“一鄉(鎮)一特色、一鄉(鎮)一品位”原則,突出全縣16個鄉鎮小城鎮規劃,全面實施整縣提升、改革提升、規劃提升、項目提升、鎮村聯動提升、生態提升、文化提升、產業提升“八大提升工程”建設,精心打造一批綠色小鎮、風情小鎮、鄉愁小鎮、濱湖小鎮等新興小鎮業態。
做“靚”美麗鄉村。深入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個小康”行動計劃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圍繞“百村示范”“千村創建”工程,打造和提升一批“美麗鄉村”示范帶。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讓優美環境和產業成果相互映襯,實現農村生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三生共贏”。
做“均”城鄉統籌。構建“以魅力縣城為中心、特色小鎮為紐帶、美麗鄉村為基點”的城鄉發展格局,促進小城鎮與中心城區功能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帶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就近城鎮化,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做到既擴大空間又完善功能,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時間丈量著發展的進度,也標示出攀登的高度。在轉型大潮中,開陽始終堅持“既要發展快,更要轉型快”的理念,拋棄等待觀望思想,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砥礪奮進,奮力推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生態型、融合型城市轉型跨越,譜寫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