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7年,電商的虛實之爭一度火爆,尤其全國兩會上,陶瓷大王黃建平再次以提案的方式“突襲”馬云和淘寶,認為電商讓“實體經濟不好搞”,線下店的清冷與線上店的火熱的確有所印證。隨后的政府工作報告一錘定音:“推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
縣域電商正方興未艾,在從中央到省市的全力推進下,縣域電商正重裝前行。
不可否認,縣域搞電商有很多短板,互聯網絡建設滯后,交通差訂單少物流跟不上,人才匱乏等,矛盾多,困難大,貌似縣域電商的報表也并不那么美好……但,不知不覺間,縣域電商已悄然進入“標配模式”。
自貢冷吃兔、仁壽芝麻糕、成縣核桃、隰縣雪梨……縱西部深山僻縣的電商也紅紅火火。在這場“觸網標配”的時代潮中,縣域電商該如何迎難而上迎接機遇?
挑戰很大,機遇更不少。
冷吃兔與芝麻糕的傳奇
吃在四川,味在自貢。四川自貢,被稱為天下之味。
幾年光景,“自貢冷吃兔”開始在網絡上火了起來,北方京津,江南沿海,華中湘鄂,不少地方的人突然發現,居然那么可愛的兔子也可以吃,而且還那么鮮美。
自貢的大婆大媽,甚至小媳婦,突然之間開始做起了冷吃兔在淘寶上銷售,而且生意還挺紅火。記者粗略在淘寶網上數數,號稱自貢冷吃兔的店家居然數百家,小的是小媳婦工作閑暇炒的私房菜,大的竟已成為連鎖經營的大型廚房。
川菜,以其質地美、色澤美、形制美、器具美、口感美、情趣美而飲譽世界,而冷吃兔,以自貢精致的美食品相走紅,可謂電商界的一大奇事。
電商帶火的豈止冷吃兔,僅自貢,網上熱賣的商品就有富順香辣醬、富順豆花蘸水、自貢火邊子牛肉、自貢冷吃兔、太源井曬醋、五寶花生等數十種之多。縣域電商,正以鋪天蓋地之勢,讓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直接進入了億萬家庭。
自貢的電商為何會快速崛起?
原來,自貢強力推進從中央到省市的“互相網+”戰略,電商環境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底,自貢市全力推進“互聯網+”電商戰略,在川南首創設立4000萬“財銀聯動”創新資金,另外,設立850萬電商專項扶持資金,為優質電商企業提供便利融資服務,成立電子商務協會、物流協會等先導型行業協會,出臺《自貢市支持商務行業協會開展工作補助資金實施細則》。
電商方面,加快自流井電商集聚區及省級電商基地建設,深入推進全企入網、電商示范、主體培育三大工程,依托阿里巴巴LBS川南服務中心建設川南跨境電商孵化中心。
物流方面,建設“一港兩園三通道”物流體系,推動自貢南物流基地、大山鋪鐵路站場等10個重大物流項目建設。
2016年,自貢市新注冊、培育和引進電商企業300余家,網絡交易額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約42.9%;規模以上物流企業達20余家,物流從業人員達1.5萬余人。
電商,正把全球縮小,把速度變快,讓西部不再偏遠,讓縣域不再荒僻。
2016年11月5日,第三屆西部電子商務發展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仁壽縣獲評四川電商十強縣。
張三芝麻糕,是眉山仁壽著名的土特產,清朝時成為皇家貢品。在淘寶上,記者發現張三芝麻糕也成了火熱商品,從2015年底推出了數家網店,每月的銷量數千件,天貓旗艦店的粉絲用戶近萬。
此外,仁壽縣的溫師傅花生酥、張二心干巴牛肉、福仁緣枇杷原漿、田夫禮包、阮小二紅心柚等品牌特產也斬獲眾多電商消費者。
云南天麻、四川川貝、東北靈芝、河套全麥、內蒙牛肉、甘肅羊肉、新疆干果……眾多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農家商品紛紛登陸網絡,以縣域為主戰場的農村電商模式已經開啟,消費者已直達農田與果園,直面廚房與家庭作坊,一種全新的生產與消費組合形式正在我們身邊展開。
西部淘寶縣的啟示
我國大部分縣域遠離大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物流環境較差。這是很多縣域電商難以發展起來的緣由之一,也是一些縣域施政者為電商發展較差找出的核心理由。
那么,是不是偏僻落后的縣域就無法發展電商呢?
讓我們來看看被稱為“西部淘寶第一縣”的甘肅省成縣。
地圖上,成縣隸屬甘肅隴南市,位于甘肅、陜西、四川三省的交界,處蘭州、西安、成都三大城市三角形的中心區域。地形上,成縣地處秦巴山地與岷山山脈、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境內多高山峽谷,地南北為山地,中部為丘陵。境內無鐵路。可見,成縣人才匱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發展電商不僅沒有優勢,反而在很多人眼中有著諸多限制條件。
可是,經過3年的發展,成縣已成為縣域電商的樣板。2017年3月14日,國家商務部培訓中心組織全國各省、市、縣商務部門及電商相關企業負責人,在成縣舉辦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培訓學習成縣經驗,成縣電商吸引了全國眼球。
成縣是如何做到的?它經歷了怎樣的陣痛?有些什么啟示?
記者梳理成縣實踐發現,只要不畏難勇于探索真抓實干,再偏僻的縣域也能擁抱互聯網。
成縣電商經歷了四個階段。
迷惘階段。與大多數縣域一樣,成縣電商也經歷了迷惘。時為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5月成縣核桃節阿里巴巴農村電商講習所首期培訓班成縣開班,從政府到草根對電商都不熟悉。7月縣電商協會成立,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成縣開始組織考察團先后赴浙江遂昌電商協會、江蘇沙集、浙江義烏、福建世紀之村集團、阿里巴巴集團等調研學習。從迷惘到堅定信心,成縣決定鼓勵人人開辦網店,對17個鄉鎮的中小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及農村群眾代表進行了電子商務宣傳、普及和培訓。
深耕階段。2014年3月至2014年底,政府擴充電商團隊,縣商務局設立了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成縣電子商務獎勵扶持辦法(試行)》,多次赴阿里巴巴集團談判并建立淘寶“特色中國-隴南館”平臺。
壯大階段。2015年初到現在。在政府的全力推動下,縣域電商生態建設初步建成,4月20日,成縣農村淘寶運營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草根創業者共振的良性循環生態基本達成,全縣17個鄉鎮推出特色產品,以核桃為主,土蜂蜜、柿餅、土雞、大櫻桃、草莓、油桃、金銀花、油牡丹等各種土特產品競相爭艷的局面基本形成。
到2016年底,成縣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02個,開辦網店917家,在102個貧困村建成電商扶貧服務點68個,創建電商企業22家、物流快遞企業40家,建成縣鄉兩級網貨供應平臺24家,開展各類電商培訓80期13984人次,電子商務全產業鏈各環節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7100余人,銷售額達1.16億元,獲2016中國十大農村電商合作探索獎。
縣域網絡差,怎么傳遞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是電商的第一要素。沒有互聯互通的信息網絡,縣域電商是空中樓閣。成縣是這樣抓網絡的——
成縣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15年底,全縣245個行政村實現無線寬帶網絡全覆蓋,197個村實現有線寬帶網絡覆蓋,農村有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80%。
縣域物流弱,怎么運送商品?電商的第二要素是物流。沒有快捷便利的物流系統,農村電商也無從談起。成縣是這樣抓物流的——
成縣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快遞物流體系,投遞業務范圍覆蓋全縣196個行政村,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0%,大大加快了農村電商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難題的破解。同時,協調縣內主要快遞企業成立了成縣支持電商發展物流快遞聯盟,使成縣快遞平均費用從2013年的平均10元/公斤,降低到目前的平均4元/公斤,有效降低了網商經營成本。
縣域人才少,怎么推銷商品?電商的第三要素是人才。沒有人才,就沒有精當的商品包裝與推介,產品還是賣不出云。成縣是這樣抓人才的——
成縣集中時間開展多層次電子商務人才培訓,邀請蘭州等外地電子商務企業運營人才開展深層次的針對性培訓課程,整合人力、物力、財力各類資源,全方面推進人才工程。
真抓實干,再多再大的難題都能逐一克服,原本偏僻落后的山區縣域成為遠近聞名的電商縣。
成縣實踐啟示我們:為與不為,抓與不抓是縣域電商成敗的關鍵;偏遠落后的縣域,也能發展電商;質量過硬的特色商品都有廣闊的市場。
電商是實體的“共融體”
與前幾年的全國兩會一樣,2017年的兩會,電商再次成為熱詞。
而今年的熱與往年的熱還不一樣。最先的發端是全國人大代表黃建平批馬云:實體經濟不好搞,有他的“功勞”。此前,實業界宗慶后、董明珠、李東生等組團“打臉”馬云,認為淘寶上大量存在售假及冒牌網店,實體經濟卻因為勞工成本增加等原因過的非常艱難。
從個人網購商品的經驗來看,電商上的假冒偽劣商品的確對辛苦做實業的企業沖擊很大的,尤其是城市里的大賣場大超市,不少已難以為繼,以前人滿為患的商業類城市綜合體的實體商品,現在已倍感冷清。
然而,電商與實體真的是矛盾的嗎?或者說,電商與實體是一對隔膜的“互懟體”?
實體與電商爭論了那么多年,即使在今年的全國兩會爭論突顯火爆,但答案已漸漸揭曉:實體與電商不僅不矛盾,反而是一對“共融體”。唯有融合,才能推動實體與電商邁向更高端。
對縣域電商而言,實體與電商的“抱團式共融發展”得到了最佳詮釋。
回過頭來看自貢冷吃兔與仁壽張三芝麻糕。
電商火熱前,自貢冷吃兔只是自貢本土特色深厚了的自貢媳婦菜,隨著冷吃兔觸網,全國終于知道了這道自貢招牌菜,天南地北的不少人也終于知道:原來寵物兔也可以做成美味的呀。此外,自貢的鮮鍋兔、芭夯兔等,其名頭甚至已不弱于火邊子牛肉等。眾多自貢媳婦開始挽起衣袖下廚快干,在家利用廚房開始創業了。電商的小、頻、快的優勢顯現出來,自貢媳婦開始賺天下好吃嘴的錢。有的更為精明的媳婦開始注冊自己的品牌開辦自己的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電商扶持起的冷吃兔企業已達數十家。
張三芝麻糕也一樣。這家百年老字號店,曾經難以為繼,一度以4000萬元拍賣,2015年到2016年,突然冒出了幾家電商店,生意越做越紅火。因為有歷史、有品牌、有口碑,質量過硬,企業 越做越大。
冷吃兔與芝麻糕走火全國,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特色,是產業。特色是靈魂,是生命力,產業是訂單式的集約化生產;沒有特色,兔子就是兔子,芝麻也僅只是芝麻,沒有產業沒有品牌沒有規模化,創業的小媳婦會被精明的創新巧媳婦打敗,優勝劣汰,循環往復。
因而,把吃草的兔子變成了鮮辣美味的冷吃兔就是特色,把冷吃兔變成源源不斷的商品和豐厚利潤就是產業。
縣域電商漸成“標配”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互聯網+”和電子商務,譬如“推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推動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主張實體店要直面網購的火爆與沖擊,要借助電子商務打開營銷網絡,線上與線下合發展;“推動‘互聯網+深入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意為很多領域和行業的“互聯網+”仍做得不夠,還應加大力度持續推進;“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完善制造強國建設政策體系,以多種方式支持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煥發新的蓬勃生機”,指傳統產業必須注入“互聯網+”的魂魄才能創新,才能脫胎換骨涅槃重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產業鏈價值鏈,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縣域電商要立足特色,在特色的基礎上精深加工打造品牌和核心價值……
可以說,政府工作報告對縣域電商提出了新的期望,對電商沖擊實業的兩種爭論也定下了調:實業與實體,只有融合“互聯網+”才能更快的發展,不創新,將會溫水煮青蛙式漸漸死亡,所謂一些行業和企業死亡,新的行業和企業則在新生與壯大,只有承認電商勇于擁抱“互聯網+”,才能贏得未來。
不過,我們注意到,在這輪大潮中,雖然一些縣域,尤其是東部縣域已搶得先機跑贏了第一步,但更多的縣域,尤其是西部縣域的電商意識仍然滯后,不少縣才剛剛起步。同時,一些縣甚至認為電商會沖擊實體,消極對待。
還有的縣找出電商不好搞的很多理由,如互聯網絡建設需要大筆投入,資金缺乏;交通基建落后,農村分散,訂單少,物流公司不愿下鄉;西部縣域的青壯年多在城里務工,留守老人和小孩多,電商人才缺乏;沒有特色產業,或產業弱等等。的確,農村電商確實沒有想像中的那么美好,尤其是實踐一段時間后,很多縣域的財務報表不好看,而且,電商的新玩法層出不窮,縣域很快跟上快節奏。但經過10多年高速發展之后,電商已進入沉淀期,模式已漸漸成形,未來,將不再是實體與電商的爭辯誰是誰非的問題,而是“互聯網+”與電商將成為一種“標配模式”。
所謂“標配模式”,就是基本配置的形態,產業為主,電商為輔。沒有產業,電商是水月鏡花;沒有電商,產業是獨輪木車,跑不快,跑不遠。電商面對的全國十數億人口的廣闊市場,甚至全球幾十億人口的世界市場。縣域電商的“標配”,就是政府理應提供“網絡+物流”的基本社會配置,不能提供這項基本的社會配置,縣域的施政者不僅失職,還落后于時代。
在杭州參加電商會議的山西隰縣縣長王曉斌談到了隰縣的例子。隰縣起步晚、起點低,無法與電商強縣相比,所以,隰縣就集中力量補“短板”:找農本咨詢做區域公用品牌,找了訊唯培訓人才。2016年,特色產品玉露香梨賣出1億多元,出現一批電商帶頭人,2017年,網銷目標3億元。2017年,隰縣要找三大運營商把帶寬做上來,扶植第四方物流公司把村站點打通,這個11萬人的小縣,“又窮又偏”的國家級貧困縣,不等不靠走出了自己的電商路。
縣域的特色產業是什么?特色產業是立足于縣域農林牧副漁產品特色產品之上的規模化、制約化、科技化、信息化、品牌化、商品化的精深加工與再創造,品牌化的包裝。
的確,縣域地廣人多,交通物流不便,網絡也跟不上,精于催銷包裝的人才匱乏,但電商的信息性、廣域性、快捷性、便利性把縣域地偏閉塞的劣勢克服了,因而,電商是縣域天然的助推劑。未來,哪個縣域不觸網哪個就要落后,哪個縣域不下力搞電商,哪個縣域的施政者就會愧對當地的鄉親父老。
縣域電商已進入“標配模式”,聲聲催人奮發。在這場“標配”進行式中,在從中央到省市的全力推進中,縣域正在重裝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