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蓉城。雖時有陰雨,但晴和漸至。浣花溪與百花潭,胡代全教授與詩意相伴而居。也許是長期從事研究的緣故,胡代全住在詩意里,每每思考的卻是頗為現實的時政大事。作為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專家委員會顧問、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胡代全還長期關注著縣域發生的點點滴滴。
胡代全
四川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決策咨詢委社會發展組副組長,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專家委員會顧問,嚴謹治學的專家學者。長期從事國家政策研究,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撰寫了大量具有影響力的政策研究文章。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代表團所作重要講話,強調要“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扶貧要精準,這是我在湖南考察提出來的,到人到戶到村,下一番繡花的功夫”。當下,脫貧、扶貧列為各級黨委、政府的第一要務,成為2020年前必須完成的工作目標。在四川全力沖刺脫貧攻堅“頭等大事”的進程中,要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當代縣域經濟》就此專訪了胡代全教授。
記者: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事業已進入了攻城拔寨的攻堅期,尤其是“精準”,是其中的核心和關鍵點,前期的扶貧工作在這方面摸索了相當多的經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準”二字呢?
胡代全:我們要做到三個方面的“精準”。首先,要精準厘清扶貧工作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所以需要首先把扶貧的思路搞清楚。從思路方面考慮:一是扶貧對象的精準層面,是到村還是到戶?縱觀過去的扶貧經驗,應該精準到戶。精準分析每個貧困戶的貧困原因,根據不同至貧原因制定不同扶貧方式、政策及路徑,做到一戶一策、一方法。二是扶貧措施不能搞成權宜之計。不能僅僅針對2020年全面脫貧,還有考慮在脫貧基礎上奔小康問題;只有脫離權宜之計的扶貧,才能防止2020年后返貧。
其次,精準扶貧必須精準識貧。精準識貧,需要嚴格按照國家的貧困標準,對管轄內的城鄉居民逐戶對號入座,不漏掉一戶真正的貧困戶,也不讓非貧困戶進入扶貧名冊。現在有人開寶馬住廉租房,有人將廉住房按市場價轉租,也有人死愛面子不愿申請加入貧困戶行列。如此現象,大多與未能精準識貧有關。只有精準識貧,才能保證把扶貧的物力、財力以及干部的精力全都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確保精準扶貧任務的圓滿完成。
第三,要精準選擇扶貧項目。扶貧項目、尤其是產業和產品選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思想方法上,破除形而上的思維方式,動態地分析某個產業及其產品的市場前景,即需要按照價值法則對市場進行細分,特別不能忘記產品的價格是隨市場波動的,市場供求決定價格。
記者:精準選擇扶貧項目是很多縣域感到迷惘的地方,也是其中的關鍵點和著力點。如何才能精準地選好項目呢?
胡代全:為確保扶貧項目的精準,需要堅持以下幾點。
一是扶貧項目不搞同質化。項目的同質化必定帶來產品的同質化,而產品同質化必定是產品的爛市,上個世紀8-90年代四川農村出現過的盲目種亞麻、盲目種桑養蠶,結果亞麻和蠶繭過剩,農民挖麻砍桑樹。上世紀同質化的錯誤似乎沒能引起足夠重視,比如本世紀初始的退耕還林工程,普遍、大量地種竹子,但竹子的綜合開發沒跟上,有的地方已經有農民開始挖竹子。過去的教訓不能忘記,類似的錯誤不能重演。農民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扶貧攻堅任務也不允許折騰。
二是到市場上去選項目尤其是產品,確保扶貧項目的可持續性。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產業、產品要有經濟效益,能夠給生產者帶來經濟收益,必須得到市場認可,而非首長認可。真正用市場細分法則選擇的扶貧項目、產業及產品,才會有可持續性,才會不斷地給生產者帶來豐厚收益。近幾年,許多地方的扶貧項目,雷同的多,差異化的少,比如水果方面,同質化現象嚴重,原因就是沒有進行市場細分法則,靜止地看待某個產品的價格。
三是尊重科學、遵循客觀規律。種養殖項目的選擇必須尊重科學和遵循客觀規律,優質農產品(包括果品)生產需要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不顧土壤、氣候條件盲目跟進,往往事與愿違,導致好事辦砸。比如獼猴桃的種植就有嚴格的海拔高度,低了會發生病害,高了會被冷凍死。
記者:您很看重個人脫貧志氣與志向的問題,曾多次在相關的專家研討上提出。在扶志方面,應該怎么做?
胡代全:扶貧先要扶志。扶貧現實中已經顯現出不少身強力壯者摸準了政府脫貧攻堅的思路和脈搏,以貧窮自居,躺在政府扶貧政策上,不思進取,懶惰成性。應該鮮明提出扶貧不養懶,堅持扶貧先扶志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扶貧先扶志符合中國共產黨一貫提倡的“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延安精神。把扶志作為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第一舉措,廣泛開展勵志教育,激勵其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昂揚精神。為配合扶志,扶貧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改進,少包攬,比如把過去的“以工代賑”引入扶貧工作,讓受扶者參與扶貧項目建設。到扶貧地的社工、義工的工作方式方法也需要借鑒 “以工代賑”辦法。
記者:除了扶志,您對扶智也看得很重。四川在扶智方面,可以從哪些方面下工夫?
胡代全:扶貧還必須扶智。把扶智作為扶貧載體。志氣還需智力和職業技能作后盾,所以扶志后還得扶智。所謂智力扶貧,即把教育納入精準扶貧內容,加強智力扶貧力度。川東農村老百姓說:力大養一人,智大養千口。知識和智力可以更有效、更持久地改變其命運。
所以,智力扶貧、即教育扶貧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把教育列為扶貧的主要措施,努力實現九年義務教育資源均等化,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把“9+3”從藏區擴展至整個貧困地區;把漢語教育列為民族地區扶貧內容,甘阿涼三州提出全域旅游,從項目角度看,是一項極佳的脫貧奔小康項目,這個項目成敗的關鍵在語言,對民族地區居民進行漢語教育,解決少數民族同胞在經營中的語言障礙。
此外,還要注重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培育工作。職業農民分三類,一是生產經營大戶,如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加工大戶、農機大戶、農民經紀人等;二是農村發展帶頭人,如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產業化企業領辦人等;三是技能服務人才,如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沼氣工、水利員、信息員、園藝工等。
記者:如何有效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
胡代全:建立切實有效的防止返貧機制、措施、辦法。民諺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把防止返貧舉措納入精準扶貧內容,才能防止扶貧工作的權益之計,防止扶貧中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農村因災、因病返貧情況時有發生,尤其目前這種趕任務地扶貧,難免不出現疏漏,加之未按照市場細分法則上的一些農業項目,現在已經顯現出產能過剩苗頭。加之一些不可預測因素,脫貧后的返貧會有不小數目。
脫貧后如何確保不會返貧,確實需要研究,制定一套比較完備的、切實有效防止返貧的機制、措施、辦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建議把大病統籌、防災減災等的社會保障和保險作為制定防止返貧機制、措施、辦法的重要內容,納入精準扶貧工作,統籌考慮和布局,做成一籃子精準扶貧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