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文明的標志。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對促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城市發展核心規律,務實踐行現代城市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制約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開創城市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經濟、自然、社會
三個核心規律要準確把握
歷史與現實都告訴我們,規律不饒人,規律教訓人,規律懲罰人,規律也獎勵人,要想發展好,就要講規律。城市化源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又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新常態下,城市發展除了遵循區域理論等一般規律外,還需要對中國經濟發展新特征、新趨勢有科學把握,在推動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征程上遵循發展的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實現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引領新時期城市發展的核心規律。
——必須堅持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經濟規律、實現城市經濟的科學發展,就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樹立新的改革坐標。市場經濟是人類的精巧發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發展要獲得強勁動力,就要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必須清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決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市場體系不完善、企業改革不徹底等突出問題,釋放改革紅利,煥發企業和社會活力,持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科學認識把握經濟規律,自覺尊重遵循經濟規律,才能實現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
——必須堅持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從無數經驗教訓中得出的必然結論,是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城市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等亂象叢生,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就要求我們痛定思痛,在城市發展上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護自然,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維護綠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銀山,在共享城市發展的物質成果中共享城市發展的生態成果,這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才是惠及當代造福子孫的發展。
——必須堅持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只有遵循社會規律,堅持共享發展,讓城市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讓全體人民共同參與發展進程,共同享有發展成果,實現包容性發展,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這樣的發展才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才是體現社會文明進步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軟硬并舉”,將更大的精力用在促進公平正義、民生改善和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準確把握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結合點,動態把握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平衡點,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為人民辦實事,讓人民得實惠,不斷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把發展中的“人”字寫得更大,推動城市包容性發展。
主體、獨特、開放、潛在
四度空間理論須根本遵循
在城市發展的漫長歲月中,先后出現了區域理論、城市進化理論、交通通訊理論等一系列有價值、有影響的理論成果,對推動城市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步入城市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城市發展的地理空間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支撐一個城市發展最為寶貴的資源。城市空間結構理論已成為實現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遵循。這當中最有代表性和指導意義的當屬“田園城市”理論、“中心地”理論、區域增長極理論、由點到軸漸進擴散理論、圈層結構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等。融合運用這些理論,打造城市發展的“四度空間”,有利于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
——必須充實主體空間。主體空間拉開一個城市的骨架。我國城市的主體空間已見端倪,然而一些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在擴張的過程中,主體空間面臨著不斷完善、改造甚至再造的需要和可能,存在很大的空間演化潛力。
我國大多數城市的主體空間沒有完全定型,空間規模及其相應的功能空間、虛實空間、序列空間、靜態與動態空間有待調整、轉換、充實和完善,在其主體空間規模的范圍內尚有很大的空間發展余地。為了進一步提高城市主體空間的凝聚力、吸引力、輻射力、帶動力的價值和效能,建立每個城市自己的城市主體空間形象,從而真正發揮和增強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首先應當在充實主體空間上做文章,努力提高空間利用的質量、性能和效果及其規模效應。
——必須保護獨特空間。獨特空間彰顯一個城市的靈魂。其存在的意義、價值和魅力是巨大的,是用金錢買不來的。隨著人們文化素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內外交流和旅游事業的發展,城市獨特空間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
自然的山水空間是城市之母,歷史的人文空間是城市的根。山水空間和人文空間,往往構成了城市的主要風景景觀空間、傳統文化空間、自然與文化的交融空間,具有地方性、惟一性、獨特性、罕有性、壟斷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其空間表現形式及內涵是因城市而異的,各具天賦,各具稟性,各具形象,表達著各自城市的重要特色,并具有各自讓人回味或探索的神話傳說、傳奇故事、歷史記載、名人典故和文化淵源等,是其他城市難以移植、模仿和克隆的個性空間,對于城市中這樣的特殊空間,必須給予極大的重視和保護,加倍珍惜,不允許任何破壞、污染和恣意地改造。
——必須留足開放空間。開放空間展現一個城市的活力。城市空間是由以建筑為主的實體空間和開放空間組成的有機綜合體。開放空間是指存在于城市建筑實體空間之外的開敞式、融于自然的、具有公益效益的綠色空間。
開放空間是城市里具有功能作用的必須有的空間,不是可有可無和無關緊要的閑置空間和多余空間。然而,相當長的時期以來,我國城市園林綠化和水系被視為彈性空間和可以被蠶食侵占的空間,幾乎遭到毀滅性打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追求高額經濟效益,城市園林綠地和水系仍然遭受著銳減的命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園林綠地和水系不受侵犯,而且應當在城市發展和規劃決策中留足應有的開放空間,包括點、線、面的園林綠地系統、水系和廣場、停車場以及城市道路網絡用地等。可以說,我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園林綠化、水系、道路廣場等建設明顯不足,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高,今后必須要在留足開放空間上狠下功夫。
——必須挖掘潛在空間。潛在空間延續一個城市的生命。城市空間不僅指地面空間,還應當包括地下空間,或稱為隱蔽空間。
我國城市的潛在空間,除地下空間外,還有城市里的荒山禿嶺、煤礦城市的塌陷區、廢河道、沙堿地、荒蕪的土地、不能耕種的土地和采石場等,可以稱之為城市里的劣勢空間,或稱之為閑置空間。隨著城鎮化進程和城市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就要想方設法開發利用這些廉價的土地,或辟為公園綠地,或引水成水面,或利用坑坑洼洼、峭壁陡巖、溝壑洞穴加工為城市景觀景點,或經過地基處理搞房地產開發,只要我們肯動腦筋,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就一定能變無用空間為有用空間。
規劃、生態、同步、管理、全面
五個方面推動實踐運用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著眼點,就是在兼顧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基礎上,妥善平衡和處理好城市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現階段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狀況和面臨的共性問題看,推動“空間理論”在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中的實踐和運用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著力提升城市科學規劃水平。要有效控制城市這個大系統,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首先研究制定一個戰略性、總體性、綜合性的城市規劃體系,將城市產業發展、交通網絡體系、城區功能布局、地下廊道建設等多種規劃綜合研究,確定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宏觀要求和綜合策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規劃制定、決策、實施的落實機制。只有以科學的規劃為龍頭,城市才可能從總體上實現有序、有效、可持續發展。
——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國內外許多發達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表明,城市發展不僅是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而是更深刻地包含著質態的變化、資源的重組、體制的更新、機制的完善、流程的再造、技術的進步和效率的提高,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每個城市都應當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堅定發展定力,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和首要前提,建立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才有可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有效改善現代城市生態環境。隨著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膨脹,發達國家出現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年內集中爆發。如水資源短缺、能源匱乏、水質惡化、大氣污染、生態破壞、人居環境惡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已對我國社會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巨大障礙。為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盡快根治以上問題,建立循環經濟社會,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倡導綠色消費,發展環保產業改善生態環境,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的保障。
——統籌協調新舊城區同步發展。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新城開發,另一個是舊城改造。城市正是在舊城不斷改造與新區不斷開發的交替過程中實現規模的逐步擴大和質量的逐步提高。要把新城開發與舊城改造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新城開發帶動舊城空間布局的合理調整,過度集中的人口要疏散,不宜布置的工廠企業要遷出,不足的公共設施要增加,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通過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的協調互動,可以適當彌補舊城改造的資金不足,實現總的效益平衡。
——全面提升現代城市管理水平。加強和完善城市管理應注重抓好四個環節。一是要確保管理依據的法制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性質是行使公權力的公共管理,要依法依規進行。有條件的大城市要注重運用地方立法權,把城市管理納入法制框架。二是要實行管理方式的民主化。城市管理中要堅持以人為本,重大事項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減少社會矛盾。三是要提高管理行為的精細化。先進城市的一個共同經驗,就是通過不斷完善城市管理體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更新城市管理技術手段(如建立數字城管監控指揮系統等),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和精細化水平。四是要做到管理理念的人性化。要結合當地實際,盡可能地為全體市民提供周到、便利、安全的各種公共管理服務,尤其要對困難群體提供特惠性管理服務。在許多先進城市的街頭,舉目可見輪椅通道、盲道等助殘設施,無不體現了深切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