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雅安雨城區立足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綠色崛起大戲精彩紛呈:
3條綠色發展精品環線,輻射帶動沿線18個鄉鎮、189個行政村、32個重建新村實現同步發展;
成功打造11個萬畝億元示范區,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8.7萬畝;
鞏固提升“1+4”國家級景區成果,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康養小鎮和旅游村寨、精品民宿,躋身于“省級旅游強縣”……
要把火撩得更旺,要通過“一片葉子”讓老百姓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雨城區正在謀劃新的方向與未來。
立足“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園區”和“國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兩個國家級定位,雨城區統籌建設世界茶種園、藏茶文化展示館、國家非遺保護中心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精品農旅產業項目,規劃打造的“重溫西康往事、品讀千秋藏茶、感悟雅味春秋”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
從“打茶”開始的綠色故事
伴著一聲喧天的鑼鼓,“打茶”的古風畫卷在春風雅雨里徐徐展開。
2017年3月28日上午,雅安市雨城區首屆“打茶節”在中國藏茶村舉行。由12對男女組成代表24節氣的祭祀隊伍,模擬出唐代茶祖吳理真的模形,為雅州大地賜福。
竹竿輕敲茶籠,每次敲打三下,寓意茶葉茁壯、茶農增收,是為“打茶”。
正值立春,佇立在處于雅安市雨城區多營鎮的中國藏茶村,放眼望去,嫩綠的茶樹漫山鋪開,在繚繞的水汽中格外清新。
如今,一提到雨城,人們會自然聯想到茶葉。通過多年發展,雨城全區的茶園面積已超30萬畝,以藏茶主導的藏茶全產業鏈得以完善,整村推進、連片發展的格局業已形成。
而這一切,僅是雅安雨城以綠色發展為統領,踐行“百公里百萬畝農旅融合發展特色產業經濟走廊”的第一把火。
2017年4月6日,雅安市副市長、雨城區委書記衡彤在雨城區委第一季度工作會議上說:“綠色發展是國家戰略、雅安實踐,是雨城實現發展振興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對標國際國內成功經驗和做法,打開眼界、拓展空間、闖出新路?!?/p>
開眼界,拓空間,闖新路,由第一把火生發開去的雨城綠色之火,正愈燒愈旺。
“一葉當先”踏上綠色征程
合江鎮地處雨城區東部,距離市區25公里,幅員面積27.4平方公里,雅樂高速沿鎮而過,是雨城融入雅安市“三區同城化發展”的窗口示范鎮和“百公里百萬畝農旅融合發展特色產業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
2017年,雨城區委、區政府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云臺山國家農業公園建設作為全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試驗田”,探索構建以綠色發展為主導、農旅融合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發展的新興業態體系。合江鎮黨委書記周瑜告訴記者:“村民不僅住上了好房子,更找準了奔康的好產業?!?/p>
首先,“三大調整”搭骨架。調整產品結構,圍繞增加有效供給做文章,拓展“中高端”茶葉和特色優勢供給;調整生產方式,推進“綠色農業示范、絲茶聯合營建、農旅產業融合、園區黨建共進”發展戰略,建設云臺山國家農業公園,年均茶葉綜合收入上億元;調整產業體系,圍繞茶葉及絲綢兩大特色產品,打造絲路茶源小鎮田園綜合體,促進“一三互動、農旅融合”。
其次,“三大激活”通脈絡。激活市場,建立“政府財政+農戶投資+金融貸款+社會資本”多元化投入機制,實現政府投入集聚效應;激活要素,全面推進農村產權“多權同確”,增強內生發展動能;激活主體,將財政涉農資金、扶貧專項資金中可轉換經營收入的,量化為集體資產入股,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盤子,夯實農業共享基礎。
最后,“三大延伸”注活力。延伸“黨建+產業”抓手,通過“黨支部+產業協會”模式,做大做強支部企業和農旅產業的有機結合;延伸“黨建+扶貧”抓手,按照“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貧困戶”、“黨建+群建”模式,為貧困戶生產銷售提供支持保障,解決后顧之憂,帶領群眾探索發展新路子。
通過多項創新工作的深入推進,如今的合江鎮已成為雨城區“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的真實寫照,12萬茶農人均增收4000余元,20萬群眾直接或間接融入茶產業鏈實現就業、創業。而茶產業也朝著精品化方向發展,領跑當地“綠而美、綠變金”特色發展道路。
精品產業區拼起綠色魔方
近年,雨城區在蘆山地震災后重建期間統籌資源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把資金、項目更多地投向近郊鄉鎮,通過中心崛起的方式來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
如今,雨城區委統籌考慮偏遠鄉鎮、“尾部”鄉鎮協同發展,緊密結合雅安市委“3+N”生態特色產業走廊環線建設,通過新舊結合、遠近互動的方式,按照東西南北片區特色進行劃分,加快建設3條綠色發展精品環線,“喚醒沉睡的資源”,實現逐步有序開發。
北部片區,“農文旅”融合發展。該區域包括上里鎮、中里鎮、碧峰峽鎮、北郊鎮和多營鎮。雨城區委以“農林旅結合,產村景相融”為中心,重點發展休閑觀光農林業和特色鄉村生態旅游,打造集親水娛樂、戶外徒步、鄉村旅游、田園觀光、古鎮休閑、農業體驗、林中探險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環境良好、田園風光優美、產業融合度高的自然風景區以及山水體驗精品線路。
西南部片區,造宜養宜游綠色林區。該區域包括對巖鎮、八步鄉、觀化鄉、沙坪鎮、望魚鄉、晏場鎮、嚴橋鎮、孔坪鄉、南郊鄉。作為雨城的主要林區,主要抓好一般宜林地和宜綠地的造林綠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和部分區域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打造北緯30度上的康養旅游勝地。
東部片區,茶葉引領精品產業。該區域包括合江鎮、草壩鎮、鳳鳴鄉、大興鎮,雨城區委在此打造以生態茶葉休閑觀光和特色旅游體驗相結合的產業格局,做好現有林木資源管護、宜林地段的造林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創面綠化美化和道路的景觀綠化,打造生態“農林旅”三結合的產業觀光示范鎮。
綠色企業競相壯大
此外,在三大片區整體推進的同時,一批涉農企業也成為雨城區綠色發展中的亮點。
其中,觀化鄉九龍山農場集生態種養、綠色循環、技術培訓、休閑旅游和農事體驗于一體,以市場導向,發展訂單農業,延伸產業鏈條,農旅融合發展。該企業通過開展“三個一”黨建扶貧示范項目建設,通過黨員帶動和結對幫扶,技能培訓、技術指導和就業安置多措并舉,幫助貧困戶脫貧;立足農場發展,整合企業、社會等資金,在確保資金保值增值基礎上,貧困戶小額信貸金、貧困村產業周轉金股權量化入股九龍山農場,通過農場經營收入分紅,增加貧困戶收益,盤活村級集體經濟。
雅安太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植物黃酮類提取物、茶油系列產品生產和種苗基地培育,成為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科技創新企業。2015年10月,太時生物科技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公司先后在雨城區推廣種植2萬余畝原料基地,通過“公司+科研院所+基地+農戶”的合作機制,創新“綠茶+油茶”種植模式,以“提供茶苗、技術指導、回收茶籽”的方式帶動基地周邊500余戶茶農每畝土地增收4000余元。
雅安茶廠股份有限公司坐擁全國規模最大的藏茶生產基地,于2015年3月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公司按照國家3A級旅游景區標準打造雅安工業旅游示范點,建有藏茶歷史文化博物館、企業文化展覽館、生產車間參觀走廊、接待中心等,通過開展生產體驗、手工DIY等活動充分展示企業文化和藏茶文化。公司采取“公司+原料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先后在雨城區等地建立原料基地10萬畝,帶動周邊3萬余戶茶農實現增收致富。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了解到,雨城區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以“綠滿雨城、綠富雨城、綠美雨城”為總攬,把綠色發展融入雨城“五位一體”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構建“全域綠色版圖”和國土綠化生態安全網絡,建成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景更美、人更富的美麗雨城。
產業擴容再升級
雨城區,茶馬古道起點,擁有1300多年的漢、藏、彝等多元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森林覆蓋率62.9%,被譽為“中國西部生態人居環境最佳城市”。
現如今,“綠滿雨城、綠富雨城、綠美雨城”行動正扎扎實實展開;通過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激發農村各類資源要素潛能的措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生動實踐迅速鋪展,雨城生態強區的面貌更為清晰。
在此基礎上,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布局、高質量推進的“1+4+X”城鄉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了雨城區的整體面貌。
不久的將來,“百億茶葉經濟”、“百億林竹經濟”和“百億旅游經濟”或將成為雨城區綠色崛起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