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蜿蜒穿越四川南充,所經之處,氣候溫和、濕潤,千百年來盛產柑橘,成就了南充千年“果州”之名。
走進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永安、青居、闕家、石圭、溪頭5個鄉鎮,集中連片10萬畝柑橘基地,果實成熟季節,目之所及,綠紅相間,直至云邊霧際,蔚為壯觀……
“今年,高坪區要全面完成21個貧困村退出、10662名貧困人口脫貧、全區整體‘摘帽”。高坪區扶貧移民局局長陳偉告訴《當代縣域經濟》記者。
指揮部建在村里面
“各位同志,我們現在開一個指揮部短會,總結上午各班工作,部署今天下午及明天上午要完成的任務”,3月17日,中午13時10分,在利光村黨支部書記家,建在溪頭鄉利光村的“溪頭鄉脫貧攻堅指揮部”里,32名區、鄉、村干部簡單工作餐后,又聚精會神地召開每天必開的“例行短會”。
這感人的一幕,是溪頭鄉創新舉措,將脫貧攻堅指揮部建在村里面,發揚“開局就是決戰,起點就是沖刺”的“拼命三郎”精神的一個感人場面。
機聲轟鳴,人流如織。記者在利光村看到,16臺挖掘機、裝載機,在利光村田間地頭穿梭運行,100多名干部群眾搞規劃、定方案、量里程、栽果樹、挖水塘、抬石條、運水泥、平整土地……山鄉里,呈現在眼里的是一派戰天斗地、決戰脫貧攻堅的動人景象?!斑@里,將建一個觀景臺,到時站在這里,可以放眼整個村子”, 該村第一書記的羅尹秀對記者說。
溪頭鄉黨委、政府在利光村設立脫貧攻堅前線指揮部的同時,又在指揮部里設立專門的伙食團和干部夜間加班和值守的床鋪。指揮部成立第一天,鄉黨委書記鄭程、區審計局下派到該村任第一書記的羅尹秀等干部就將被子等生活用具搬到村民家中,夜以繼日實地指揮脫貧攻堅。與此同時,該鄉還將脫貧攻堅工作細化為16個小項,成立16個工作組,黨委班子成員每人擔任1—4個工作小組組長,16個小組每天都有干部在項目現場督導。黨委書記鄭程每天到現場督查項目進度,指揮部每天召開壩壩會,搜集各組問題和建議、總結當天工作成果、掌握工作進度。
“決戰脫貧攻堅,永遠不可能做樣子,扯把子”,鄭程說,從年前開始就注重對貧困戶的教育和培訓,以農民夜校為載體,加強貧困戶對黨的方針政策和知恩感恩的教育。加強貧困戶好習慣、好風氣的養成培訓,從身邊事做起,搞好家庭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基本的衛生常識,維護鄰里團結。
特色產業助農增收
高坪區抓住南充市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機遇,在發展壯大柑橘傳統產業的同時,將連片開發與脫貧攻堅戰略緊密結合,吸納了3000余戶貧困戶以多種方式參與其中。
溪頭鄉火星、紅光、鮮江、瑪瑙、利光五村,過去雖有零星柑橘園,但規模小、品種差,當地農民沒能從中挖掘到財富,故而這五個村去年仍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村。
沿著產業環線進入溪頭鄉火星村,走在村里,公路穿村而過,水渠依園而建,以前廢棄的荒山、荒坡、“雞窩地”“巴掌田”全部栽上了柑橘苗。
溪頭鄉共建成柑橘產業基地3萬余畝,實現了12個行政村全覆蓋,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314戶,其中260多戶人家的土地全部種上了柑橘,預計3年后僅此一項人均增收可達3000元以上,能夠成功實現脫貧。
“柑橘產業能夠發展起來,全靠黨委、政府的決策和領導,以及老百姓、業主心血和汗水的澆灌?!闭驹谝黄涕佼a業園里,四川本味農業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勇深有感慨。鄧勇是高坪區溪頭鄉人,2012年了解到高坪大力發展柑橘產業這一信息后回鄉創業。如今,鄧勇已投入6000余萬元,建成6000畝優質柑橘園和年可出欄生豬3萬頭的養殖場。引來大業主,村里老百姓也因此受益:每畝土地年租金742.5元,在園區務工,每天人均工資50至60元。
柑橘重振“果城”
柑橘產業的發展得益于高坪重振“果城”旗號的堅定信心。高坪區扶貧移民局局長陳偉說,高坪柑橘產業得以壯大發展始自新中國建國后大集體時代,柑橘“上山下灘”,由房前屋后延伸到山野河灘,成規模地形成了一大特色產業。
但隨著外出務工熱的興起,以家庭為單位的柑橘種植模式漸受沖擊,從80年代中期起10余年間,南充柑橘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外界也不再稱南充為“果城”。
“果城”這塊“金牌”不能丟。高坪下定決心重振“果城”旗號,10年前將柑橘產業列為重點產業。
四川吉言農業成為高坪區恢復柑橘產業輝煌的第一批淘金者,經政府招引于2007年落戶青居鎮煙山村,流轉土地1000余畝種柑橘,投資2000余萬元。而今回報可觀,每年柑橘純收入上百萬元。
如今,南充“果城”昔日輝煌在高坪重現:通過新建基地與改造老基地相結合,成功打造108公里柑橘產業帶,成片打造25萬畝,年產柑橘18萬噸,總產值超9億元。永安、青居、闕家、石圭、溪頭5個鄉鎮集中種植柑橘10萬畝,剩余15萬畝則集中在江陵、擦耳、佛門等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