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慧玲
(內蒙古涼城縣岱海鎮人民政府)
【摘要】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巨大發展優勢,已經成為當代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但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區,特別是內蒙古的一些縣市,由于地域特點,還需要深入調查研究,以更加切合當地的發展措施進一步推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就此,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資借鑒的措施,現總結于此,與同仁商榷。
【關鍵詞】綠色低碳 循環農業 經濟發展 措施研究
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基本還停留在小農經濟的個體單戶動作狀態中,特別是北方的內蒙古,土地貧瘠,水源缺泛,新世紀更具發展優勢的創新技術運用極少,不能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優質的條件,農業經濟發展亟待培育新型的增長方式。
1、農業生產經營相對分散經濟效益低下。
自一九八七農村實行聯產承包以來,內蒙古地區直到現在還處于分散的個體生產狀態,盡管在土地流轉以來,農戶有的把土地承包出去,使得農業經濟小部分地走上了集約式發展,但由于各種原因,農業產業化發展還是沒有多大起色。農業生產基本處在粗放型階段,抗風險能力差,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
2、村鎮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科技應用不廣泛。
改革三十多年來,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也很難彌補土地承包時對水利設施的嚴重破壞,因而很多地方農作物的收成還決定于天氣的好壞,倘若遇到旱災或洪災,則農作物的收成會損失很大,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相當脆弱。再加農民文化成度不高,科學知識短缺、用科學種田的意識淡薄,因而在病蟲害防治、新作物的引進、化肥的選擇、農藥的用量、使用的周期方面做的并不怎么到位,從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生產的收成,并在飲食的安全上會出現諸多問題。
3、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近些年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鹽堿化、沙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加之大水滿灌式灌溉方式,不僅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率,而且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嚴重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步向前發展。加之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工業生產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日益嚴重,大量的固體廢棄堆積占用了大面積的農田,使地下水資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極大地影響了內蒙古地區農業的發展。
二、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特點
1、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內蒙古地區的縣域農業經濟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加快經濟轉變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農業經濟之路。因為,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原則的,是傳統農業經濟走上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的最好方式,是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佳方式。這種發展方式是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深入認識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價值。
我們知道,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我國農業經濟增長主要方式,同樣,也是內蒙古地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最佳方式。內蒙古縣域雖然地廣人稀,土地資源豐富,但是土地貧瘠,可用于農業開發的土地卻有限,已經開發的土地又面臨著高消耗、高污染的問題,這種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因此,縣域農業經濟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內蒙古縣域農業的發展還要注意土地污染和大氣污染的問題。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工業用水的亂排亂放,水土污染日益嚴重,而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更有利于提升農業產品的質量,切實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因而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
三、縣域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措施
1、加大低碳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
近年來,我國一些農業發達地區的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發展縣域農業低碳經濟就應該大力推廣現有的好經驗、好技術。首先政府要通過財政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引導社會資金的不斷投入低碳農業生產中來,為發展低碳農業提高充足的資金。其次要積極構建引進低碳技術推廣的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學會運用先進農業技術,使技術真正運用到低碳農業生產中。第三要加強農村地區新型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農民學習新技術,開展免費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宣傳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使低碳農機在農村得到真正使用。
2、提升低碳農業經濟從業人員的發展理念。
首先,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理念的,加強從業人員樹立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我們提出了從業人員的概念,就是針對當前的農業從業者的現狀。自土地流轉以來,有的農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城市一些人員獲得了這些流轉的土地,他們也就成了“二手農民”,他們往往是“短視”的,往往以掠奪式經營方式獲取短期利益,因而要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堅持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理念,走科學的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同時要對他們加強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保護法》等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還要適當利用優惠的經濟政策引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鼓勵和扶持綠色低碳農業生產。
3、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內蒙古地區縣域正處在工業化發展時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給本地區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以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縣域農業的產量和質量,進而提升當地糧食安全水平,為當地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陳詩一.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解釋(1980—2008)[J].經濟研究,2010(11):21-34+58.
[2]李谷成.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J].經濟評論,2009(01):60-68.
[3]鄭循剛.區域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及其對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