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本文根據筆者在供銷系統工作二十年的親身經歷,通過對廣西區供銷系統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積極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供銷系統服務廣西“三農”的新辦法和新途徑,為廣西農業經濟的發展做貢獻。
【關健詞】供銷社 問題 對策
供銷社在廣西曾有過顯赫的經歷和輝煌的過去,三十多年前,供銷社曾紅紅火火,熱熱鬧鬧,遍布廣西鄉村市縣,壟斷銷售農業生產資料,獨家經營農村生活用品,在當時的條件下,供銷社能夠幫助政府對農業進行有效的發展,對農村進行有效的建設,對農民進行有效的引導,供銷社在廣西農村的經濟建設中曾起到過很關鍵的歷史作用。但是改革開放以后,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取代,供銷社的“壟斷銷售”被剝除,“獨家經營”被取消,早已習慣“一統天下”的供銷社,在農民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的沖擊下,早已暈頭轉向、手足無措,面對多渠道流通體制的競爭,供銷社在組織上明顯缺乏群眾性,管理上缺少民主性,經營上缺欠靈活性。供銷社也慢慢變得定位不清、組織渙散、精神不振、功能萎縮、業績不佳,日慚迷失,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趨式微,近幾年來,政府對供銷社的發展有所重視,但是長期以來的積貪積弱,目前廣西的供銷系統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廣西供銷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由于長期以來廣西供銷系統的基礎差,底子溥等原因,各基層供銷社實力有限,沒有實力很強的大公司,沒有實力超強的大企業,沒有實力出眾的大集團,注冊公司也不多,整個供銷系統大多以小合作社的形式存在,注冊資本也多數在20萬元以下,只有小部分合作社建立了三金(風險基金、公益金、公積金),實力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合作社沒有象樣的業務,僅僅靠政府的政策扶助來維持生存。
2、股本不優、結構不佳。當前廣西供銷合作社的股本主要由供銷社股本和農民社員股本兩部分組成,但是由于供銷社的經營業績不佳等原因,農民對投資供銷社的熱情并不高,所以,供銷社股本一般要比農民社員股本要高得多,農民社員股本只占很小的比例,這樣的股本結構體現出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民社員缺乏主人公的責任感,對于供銷合作社的經營漠不關心,置之淡然。
3、機制不全、運作不良。由于基層供銷社多處于鄉下,許多管理人員也是就地取材,很多基層管理人員甚至沒有經過理論教育和專業訓練,當然,在這樣的組織情況下,很難找到規范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很難找到有效良好的運行方式,特別是內部控制、創新機制、激勵機制、分配機制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
4、科技不足、產業不強。目前的廣西供銷合作社中,所經營的業務多數為產前業務,所經營的產品一般是傳統的農產品及生產資料,科技含量不高,產后服務、精度加工、信息科技等行業鮮有涉及,很少能看到我們的合作社引進和研發高科技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沒有能利用具體的優勢條件,形成規?;a、品牌化生產、標準化生產。在創建示范基地、國優商標、名優產品方面也還存在較大的不足。
5、融資不足、資金不夠。供銷合作社要發展,必須得有一定的資金支持作為保障,但是由于合作社原本就屬于欠發達單位,本身資金非常有限,有些合作社隨著生產產業化的進一步深入,生產規?;倪M一步擴大,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如規模運輸業、規模種植業、規模養殖業等,這種情況下,合作社更希望能從銀行獲得貸款,但是銀行往往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他們更愿意把錢投入到收益高、風險低、見效快的城市和工業,處于農村的供銷合作社對于銀行來講,顯得風險相對太高、收益相對太低,見效相對太慢,所以供銷合作社的融資就顯得更加困難和不暢。
二、廣西供銷系統的機遇與優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繼續辦好供銷合作社,發揮其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014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就繼續辦好供銷合作社作出重要批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供銷合作社具有“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把辦好供銷社的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供銷社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報告已經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廣西當然也要和全國人民一起努力奮斗,全力創建小康社會,但是廣西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省區,農村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沒有這一半以上的小康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所以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會,就得大力發展農業、大力建設農村、大力支持農民,廣西供銷合作社自身的獨特條件和鮮明特點具備成為服務廣西“三農”主渠道的現實基礎。
1、合作社是最適合廣西農業發展的經濟組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公司制毫無疑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但是公司制目前并不適合廣西農業產業的發展,只有合作社才是最適合廣西農業發展的經濟組織。首先,公司的目標是盈利,所有者和經營者是分開的。股東只關心自己的財富最大化,對于經營過程并不在乎,甚至是交給總經理去進行全權經營。但是,目前廣西的農民還是親自管理自己的生產,親自參與生產的各個環節,如生產資料的準備、預訂、購買、運輸、儲存、質量等;生產過程中的播種、農機、防蟲、施肥、灌溉、收割等;產后的分檢、儲藏、加工、包裝、銷售等。公司制僅僅關心的是最后的盈利結果,并沒有考慮到其中的復雜和龐大的過程。對于廣西的農民來說,恰恰相反,他們更需要的是對生產經營過程的服務和幫助。合作社正是通過社員的自愿聯合、自主、自動、自助、自給、為社員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經濟組織,能為社員提供各環節中需要的幫助。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公司需要一定的注冊資本,對資本金有一定的要求,這一點對于農民來講,更多時候是一種超出能力的要求,但是合作社不一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社法》的規定,農民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可以出資,也可以不出資,相比于公司,合作社更容易推廣和普及,很顯然,合作社比公司更適合廣西農業經濟的發展。
2、廣西供銷合作社是一個全覆蓋系統。1955年8月,廣西供銷合作社正式成立,至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曾經為服務廣西“三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工作中,也使自身的系統得到壯大和發展。首先是地域覆蓋,縱向來看,從廣西供銷合作聯社往下,市、縣、(鎮)鄉、各級供銷社都非常健全,非常完整。橫向來看,整個廣西各鄉都設有供銷社,整個系統覆蓋面非常廣,覆蓋率非常高。第二是業務覆蓋,經過六十多年的經營,廣西供銷社的業務幾乎涉及農民生產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生產過程、加工運輸、產品銷售、農業技術、金融服務、培訓服務、信息服務等領域。第三是人員覆蓋,供銷合作社長期和農民進行業務聯系,具有很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農村人員覆蓋率最高的經濟組織。
3、農村是是供銷合作社的主場。六十多年,廣西供銷合作社一直在服務農村,支持農業、幫助農民,相對于其他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更加熟悉農村,更加接近農業,更加了解農民,供銷合作社能更好的懂得農村的市場環境,能更好的明白農村的供給需求,并在長期的服務中,獲得了農民的信任和支持,這是供銷社和農民在長期合作相處中產生的一種美麗的默契,是別的經濟組織難以擁有的,對于供銷社來說,農村更象是自己的主場。
三、廣西供銷合作系統發展改革的對策思考
近些年來,廣西供銷合作系統根據廣西的具體情況,突出機制創新,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廣西供銷合作系統得到較快的發展,但是合作社目前主要還是依靠供銷社的投資,產權結構也不夠合理,合作社的發展質量不高,發展活力不強,離滿足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需要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廣西供銷系統應該按照黨中央“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聯系農民利益為核心,堅持合作制,堅持服務“三農”,大力推進綜合改革,進一步改進組織體系,進一步改良經營體系,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金融體系。
1、改進組織體系
建立健全廣西供銷系統的組織體系,按照新形勢下廣西農村發展的需要來進行規劃和改革,按照服務廣西農村的具體要求進行“定身打造”。首先,廣西供銷系統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經濟組織,由廣西供銷合作聯社對整個廣西的供銷系統進行統一領導,廣西供銷合作聯社要充分利用這種組織優勢,根據具體情況,對舊機制和舊體制進行改革,建立更具約束力的懲罰機制、建立更具活動力的激勵機制、建立更具生命力的創新機制,對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對下級供銷社不僅僅是指導、監督和協調,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逐漸增加有約束力的量化目標考核。第二,完善農民合作社經濟組織體系,根據各地農產品的不同特色,由當地政府進行引導,基層供銷社作為主導,采用主辦、聯辦、協辦等多種形式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民積極參與,使農民合作社不斷的發展壯大。第三,著眼未來,組建供銷社公司,所謂的供銷社公司就是供銷社控股的公司,供銷社公司比合作社規模更大,實力更強,能力更足,供銷社公司能更好的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更好的吸收社會資金,更好的從事高科技產品的研發,提高供銷社業務的科技含量,當廣西供銷系統擁有許多實力強大的公司后,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公司“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天然而成,相益得彰,交輝相映。供銷社的實力和影響力將會大大的提高,當然也有能力為廣西的“三農”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2、改良經營體系
目前,廣西的農業人口依然占總人口一半以上,農民分散在廣西的農村,從單個村莊來看,是很微小的,但是從農民整體來看,卻是巨大的,同樣,從單個農民合作社來看,也是一樣的弱小,但是合作社的總體卻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合作社不能各自為戰,必須得聯合起來,把一個個弱小的點,串連起來,變成強大的網,也就是網絡化經營。利用現代流通的方式,對農業生產資料、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這三大物件進行網絡化服務經營。第一是農業生產資料網絡,廣西農資公司要起到龍頭大哥的帶動作用,加強鄉鎮農資公司的建設,搭建起農資經營服務網絡的基本框架:廣西農資公司+市縣鄉鎮農資公司+鄉鎮農資配送中心+連鎖超市(基層直營點、專業合作社、農資服務站等),各單位分工協作,保證物流暢通、共同做好農資供應服務。第二是農副產品網絡,要根據各地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建立相應的配套企業,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批發企業、運輸企業、銷售企業等,完善各種配送中心、農民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合作服務站等,使農民的產品從收獲到出售都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銜接。合作社提供服務,保障了農副產品的出路,使農民放心的投入生產,反過來,農副產品又給合作社提供了業務對象,形成了以特色產品牽引的產業鏈,也促進了供銷社的發展。第三是日用品網絡,充分利用前面已經建立起來的農業生產資料網絡和農副產品網絡,這兩個網絡系統的建設,已經建立起具備一定功能的物流配送、加工運輸、批發銷售體系,甚至是在農資、農副產品的經營點上再增加日用品的銷售功能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日用品網絡資源更足,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正因為成本低,也為“小超市、大連鎖、農村包圍城市”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更多的期待的理由。
3、完善服務體系
服務“三農”是供銷社的本份工作,網絡經營、連鎖經營也不能僅僅是以前服務的網絡化,也不能僅僅是以前服務的擴大化,而是根據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以及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提供給農民相應的服務。建立農村綜合服務網絡,以各級供銷社和農民合作社為依托,建立各種農村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積極主動提供各種新形農產品服務,如農產品規?;a、技術互助社,資金互助社,行業互助社等,這樣既能服務農民,幫助農民,又能發展了網絡,進一步培養了和農民群眾的感情。
4、優化金融體系
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在決定中的第七條中明確指出:穩步開展農村合作金融服務。有條件的供銷合作社可依法設立農村互助合作保險組織,開展互助保險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供銷合作社企業依照法定程序開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試點,增強為農服務能力。(源自《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
廣西農民資金緊張,融資困難的問題已經困擾廣西農業發展許多年,甚至成為制約廣西農業發展的瓶頸,廣西供銷社自改革開放后,失去了以往的壟斷地位,但是從廣西供銷合作聯社到各市縣的供銷社依然保存,框架還在,部分供銷社的商業經營還業績可嘉,廣西供銷社蟄伏了三十年,應該抓住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振奮精神、做出成績、體現價值。廣西的農業,目前主要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土地以按人均分的方式承包給家庭,所以布局比較分散,“小而廣,弱而多”,家庭小但分布很廣,單個家庭經濟實力較弱,但是家庭數目眾多,農村地型地質差別較大,發展的快慢程度也不一樣。廣西供銷系統應該根據地域和發展水平建立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里,能一站式盡量滿足附近幾里范圍內的農民的生活、生產、農資、加工、銷售和金融等服務。更簡單的說就是“分散的集中”,把分散的農戶,根據他們共有的一些特性,整合為一個服務區域,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建立起各種服務設施,提供各種服務。反過來,當這一區域的服務設施建立起來后,農民也自然會靠近過來、參與進來。慢慢就形成了一個類似于城市的小區,或叫“農村小區”。這樣供銷社的金融就可以在“農村小區”的土壤里播種成長并發展壯大。在這種模式下建立起來的供銷社金融,實際上是建立在供銷社系統與農民合作基礎上的金融,是農民自己的金融,是供銷社提供給農民的一項服務。供銷社金融與農民進行合作,擴大農村的生產、加工、銷售等業務,同時,在合作中,向農民講解國家的相關金融法規、程序和辦法,并嚴格按照相關程序和章程來辦理,嚴格控制金融風險,使供銷社金融做到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當整個廣西建成許許多多 “農村小區”的時候,這些星羅棋布、浩如煙海的優質供銷社金融網點,聯合起來就是實力非常強大的廣西供銷社合作金融聯合體,更好的服務廣西農民。
廣西供銷社系統要抓住機遇,利用自己的優勢,根據廣西農村市場經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建成服務廣西“三農”的體系和綜合平臺,譜寫發展廣西農業、富裕廣西農民、美麗廣西農村、繁榮廣西城鄉的新篇章,服務廣西“三農”再發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2015.3.23
[2]龔繼紅.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組織協同與服務能力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