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宇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多少年來,求學人士為著理想持之以恒的苦苦奮斗著。從古代的科舉制度,演變到現如今的應試教育,無不顯現著這樣一個丑陋的實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權萬丈。原本一件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讀書,卻因為各種各樣的考試及其背后的巨大利益蒙上了渾濁的輕紗。
關鍵詞:應試教育;考試制度;傳統;趨勢;社會二元化
多少年來,應試教育一直是社會教育界的熱點和難點之一,對此我們應該思考。為什么我們國家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學校卻依然要圍著高考轉,從深層次來看,這是個社會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
一、應試教育的特點
在培養目標上,重視暫時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即考試成績,以學生升學率作為唯一目標,重視智育,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辦學方向上,重視升學,忽視為本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在學生觀上,著眼于選拔在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的學生,因而選擇升學有望的學生作為施教的重點對象而忽視其他學生;在質量觀上,以升學率高低作為唯一質量標準;在教學內容上,重視考試學科,忽視非考試學科,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被削弱,智育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偏面性,重視應考學科中的考試內容,忽視應考學科中的非考試內容,如書寫能力、動手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在培養途徑上,重視課堂教學,忽視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在教育方法上,采用填鴨式教育,以死記硬背、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為主要方法。[1]
二、產生應試教育的原因
1、社會二元化結構和競爭的加劇。先前的二元化,主要是農村和城市之間。正是因為城鄉之間這樣大的差距,導致農村的孩子和家長一致認為,只有努力學習考上好的大學,走出這個窮鄉僻壤才能告別窮苦的日子,才能讓全家人都享福。但是大學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重點大學更是尤為珍貴。于是家長們為了讓孩子擠進這個高門檻想盡了辦法,報考補習班,自費重點高中等等,似乎學校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在這種巨大的競爭壓力下,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及其升學率顯得尤為重要,由此應試教育應運而生,而且愈發劇烈。這種社會需要和現實是教育不得不面臨的,緊靠教育界自身事很難能扭轉這個局面的[2]。
2、傳統文化的原因。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了有著良好社會基礎的根深蒂固的“讀書—考試—做官”的讀書價值取向。早在戰國晚期,一些游士就開始進入政府,作為客卿,布衣之士可貴為卿相,于是讀書做官的思想初步形成。孔子曾言:“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這是讀書做官思想的最早表述。
讀了書之后要做官,還必須通過層層考試選拔來實現。中國的考試制度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朝,董仲舒提出藉由考試取士任官,已將選才制度化。隋煬帝立進士科,將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以科舉制度為核心的應試體制便初具雛形。唐沿隋制,唐太宗大興科舉,科舉制度這種應試體制得以完善。以后歷朝均采用科舉制度。直到光緒31年,才“廢科舉興學校”。這樣,中國的考試文化對現今學校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認為考試選拔人才是天經地義的,并且考試是評價的唯一手段,考分是唯一評價標準。
三、應試教育的利弊
應試教育”把應試作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標,是一種十分狹隘的教育模式,不過凡事得辯證看待,其利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應試教育最大的優點是學習效率高。以前我的英語很差,為什么?因為我不重視英語,考試的時候都是混的。但為了中考,就下了大工夫,半年的學習效果遠遠超過之前的幾年。大家常說,人都是要靠逼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2、應該教育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建立不同的心理狀態,在不同的狀態間迅速的轉換,這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學習是一種狀態,只有在一定的壓力下通過努力學習體驗學習的感覺,才能建立學習狀態,找到迅速進入狀態的心理途徑。學習心理狀態的建立和轉換對一個人的一生有重要意義。
3、應該教育考察身體、心理素質 有種說法是有的學生因身體、心理問題,臨場發揮不好導致成績不好,一考定終身不合理。可是一個年輕人在如此關鍵時刻還會有身體、心理問題,只能說明有問題。既使沒有高考,人生中一“考”定終身的事還是很多,比如招聘面試,比如現場表演,這些都與身體和心理素質有很大關系。如果說高考的成敗影響過大,那說明社會應該提供高考之外的出路和機會,與大學挺拔的方式無關。
4、智育目標狹隘化。應試教育模式雖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標卻是片面的、狹隘的。智育是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教育,其中發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標,但是,應試教育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大多采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局限在課本范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從而出現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5、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教育。就當前教育現狀來看,人力素質比人本素質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對關系人本素質提高的價值、人格、權益、政治思想、社會參與等意識方面的教育則注意不夠。如果我們的教育把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視為自私和個人主義,并對此采取虛無主義,甚至以社會整個需要的名義來規范限制個體的個性發展的價值形成,后果只會導致真正的個人主義和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自私行為。
6、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革,影響教育素質的提高。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學校整個工作圍繞著高考和各級統考、會考指揮棒轉,管理目標相當普遍地帶有急功近利傾向。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是分數、升學率,全部教育就是為了考分,教育的科學性,藝術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內涵。教育研究變成了應考研究,教師忙于知識灌輸和強化技能訓練,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動力。嚴重局限著教師知識結構擴展和各種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利弊共存,我們在強調素質教育的同時不要脫離關于知識的全面考核,不可偏廢;應試教育,最可取之處在于提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能力。
參考文獻
[1] 昌平. 論當代中學生學習漢語的環境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 謝春風. 必須盡快破除“應試教育”魔咒對我國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束縛——如何解答“李約瑟之謎”和“錢學森之問”[J]. 前進論壇,2013,(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