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學之難,難在字詞解釋,詞義固定,看似無規律可尋、須死記硬背方可,但是任何學習一旦到了死記硬背的地步,抗拒情緒也隨之而來,于是學生忘得快,老師“冷飯”炒得也最勤快。為此,迫切需要尋找破解文言文字詞教學難題的方法,從而吸引學生走進文言文的美好世界。本人結合日常教學心得,從四個方面探索破解文言文字詞教學難題,名為“三法”。
關鍵詞:文言文字詞教學;結合法;聯系法;探源法
初中文言文,解釋字詞無疑是重點。自2015年起,寧波市各地期末考試卷在積累運用中單獨設一大題解釋文言字詞,并保持至今,徒升文言字詞在考試中的地位。然而,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文言文自身的特點,文字材料久遠,內容脫離時代,詞義古今差別較大,一詞多義現象普遍,學生理解困難,加之教師一再以“重中之重”來強調文言文的重要性,而教學方法又枯燥機械,照本宣科地解釋字詞,更有甚者,直接讓學生背誦注釋。結果,文言文字詞教學變成了死記硬背,學生學得味同嚼蠟。因此,迫切需要尋找破解文言文字詞教學難題的方法,從而吸引學生走進文言文的美好世界,本人結合日常教學心得,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索。
一、善于運用結合法
文言文教學中的結合法也可以稱為“言文合一”,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其字詞是在師生共同品味文章內容的過程中滲透解決的。結合法可以避免單純講字詞帶來的枯燥感,使學生在思考的快樂中掌握文言字詞,同時獲得思維的訓練。在學生已能運用注釋基本讀懂文章大意的基礎上[1],準備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這時就需要精心設疑,同時將知識點滲入,在內容講解過程中落實字詞。運用結合法教學的典范是錢夢龍老師的《<愚公移山>教學實錄》,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那個遺男有幾歲了?
生:七八歲。
師: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從“齔”字知道。
師:噢,齔。這個字很難寫,你上黑板寫寫看。(生板書)寫得很好。“齔”是什么意思?
生:換牙。
師:對,換牙。你看這是什么偏旁?(生答:“齒”旁。)孩子七八歲時開始換牙。同學們不但看得很仔細,而且都記住了。那么,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
(生一時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沒有爸爸!”)
師:你們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婦的兒子。孀妻就是寡婦。
師:對!遺男是什么意思?
生:(齊生)孤兒。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錢老師巧妙設計了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問題,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齔”“孀妻”“遺男”這三個疑難字詞,學生在快樂中收獲了文言知識,掌握了重點字詞。
二、善于運用聯系法
文言文教學的聯系法包括聯系新舊知識和聯系上下文內容。新舊知識的聯系可以幫助學生調動記憶庫中的已知知識,從中找尋規律,進而舉一反三。上下文的聯系可以避免孤立的字詞教學而導致的死記硬背。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記憶地長遠,而聯系法的運用,正是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的關鍵。
1、聯系已知成語、俗語,學習文言詞義。我國的成語和俗語經過了語言發展歷史的錘煉,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語言形式。無論在詞義還是語法上,成語都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的特點。聯系學生耳熟能詳的成語、俗語,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調動學習興趣,使文言文字詞教學化難為易。
如《大道之行也》中的“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一句中“戶”字學生極易理解成“窗戶”,這時,引入成語“門當戶對”解釋“戶”即“門”的意思,學生很容易理解。再如學生在讀《刑天舞干戚》標題時常誤讀為“刑干舞天戚”,原因就在于“干”字意思不理解,如能引入“化干戈為玉帛”這句俗語,告知“干”“戈”同為一種兵器,“干”的意思迎刃而解。諸如此類還有“赴湯蹈火”的“湯”指“熱水”,“山窮水盡”的“窮”表示“盡”,“貪得無厭”的“厭”指“滿足”等等,都聯系到文言文字詞的教學中。聯系成語來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義,不失為一種高效且生動的文言字詞教學策略[2]。
2、聯系上下文,理解特定語境下的文言詞義。如教學《狼》時談到狼的狡猾,提問:兩只狼都狡猾嗎?引導學生分別找出兩狼表現,在講解中重點落實“犬”“洞”兩詞。其中“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很容易被誤譯為:一只狼徑直走開,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單獨拿出來似乎說得通,但放在文中卻大錯特錯了。聯系前文內容,并沒有出現狗,只有兩只狼。“其中”說明“兩者當中的一個”,可見,其中后面應該說的是兩狼當中的另一只狼坐在前面,那么這個“犬”不是指名詞“狗”而是“像狗一樣”,意思馬上解通了,此時再重點講解“犬”字在這里是一個詞類活用,由名詞活用狀語(介詞加名詞)。再讓學生照此思路解釋“洞”的含義,得知“洞”在這里是一個動詞,意為“打洞”。
三、善于運用探源法
漢字屬于表義文字,字形與意義直接關聯。因此可充分利用漢字這一特點,觀察漢字造字之初的字形特點,追溯探尋源頭詞的本義,進而根據漢字演變規律,獲知詞義的引申變化,這種辦法成為“探源法”。可幫助學生“知其所以然”地記憶文言詞,對于詞義的掌握將更為牢固。
日常教學我們中發現很多簡單的文言詞學生記住了也很容易忘記,主要原因在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木蘭詩》中“旦辭爺娘去,暮至黑山頭”一句,學生結合上下文“旦”“暮”是一對反義詞,得知“旦”為早晨,但在學生作業和測驗中,“旦”字出現在課外文言文中,學生卻忘記了。可見學習不能舉一反三,關鍵在于沒有正真掌握這個詞的本義。這時,利用漢字造字之初的古文字寫法,“旦”中“日”為太陽,“一”是地平線或海平面。我給學生畫了一副簡單的海上日出圖,問這樣的景象只有什么時候才會出現?早晨,太陽剛剛出來,也就意味著天亮了。如此,利用形象化的古文字加深了印象,那么“旦”字為早晨、天亮義學生記憶特別深刻。再如,出現在學生練習中“矛盾”一詞的“矛”常常寫成“予”,原因在于學生不理解“矛”本是一種武器,利用字形,告知那一撇就好似一把鋒利的刺刀,千萬不可丟棄,如此一來,“矛盾”就不再出錯。
總之,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從一開始就給學生留下文言文是充滿趣味的印象,需要我們老師有心的探索和發現,教學相長,當我們看到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收獲知識與發展思維,我們也同樣從中收獲了另一種別樣的驚喜和感動。文言文字詞,希望從此不再是懼怕,而能成為我們需求與古人對話的一種信手拈來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袁歡. 文言文字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4.
[2] 劉敏. 淺談文言文字詞教學技巧[J]. 文學教育(上),2013,(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