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良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對于數學教學能夠創造形象、生動直觀的效果,對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有著積極作用。對于構建合理優質的數學課堂有著不可估量的“催化劑”作用。本文就如何使用這項技術談談本人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創設學情;動態演示;互動時空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教育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數學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賦予了數學教學以新的內涵。這種不受時間、空間及地域限制的直觀、形象、靈活、互動的信息平臺,以其形象、生動、逼真的視覺、聽覺信息的交互式暢通傳達和溝通,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去主動、積極和創造性地親歷數學探究的過程,動態揭示數學的本質屬性,加深學生在建構數學知識過程中對數學知識及其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體驗、感悟和理解,促進學生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彰顯出數學課堂的活力和美感。
一、創設適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信息技術的豐富表現力,能創設生動逼真的情境,直觀、形象、生動、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示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角、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吸引學生進入愉悅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習動機,喚醒求知欲望[1]。因此,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優勢,創設適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發揮潛在的創造力去開展數學探索活動。
如,教學“認識四邊形”這節課時,課前我和同學們一起搜集并制作了大量的校園中形狀不同的四邊形物體的圖片,教學時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對這些情境加以呈現。這樣,就將“四邊形”這一概念巧妙地融入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四邊形的初步認識,而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觀察、尋找各種四邊形并進行有效地操作、探究、推理和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細細品味大自然中存在四邊形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數學中洋溢的生活氣息,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動態演示過程,促進知識建構
體驗式教學強調,要引導學生去親歷數學的探究、發現與形成的過程,自覺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探索和嘗試,生發對知識的獨特領悟,自主建構知識。因此,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動態變化功能,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動態的呈現與展示,不僅使學生真實體驗、感受知識的產生與形成過程,而且有效的引領學生在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過程中,深入的建構新知[2]。
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學時,我利用信息技術來探索“28×12”的算理。學生對28×2與28×10的豎式計算方法已經很熟悉,但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豎式乘法的順序及積的對位理解較為困難。這時,就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動態變化功能將28×10的豎式進行分解,再和28×2的豎式合并,就將兩個豎式合并在一起的過程非常清晰的呈現出來,使學生親歷體驗“28×12”計算思維的全過程。這樣,不僅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有效地崔進了學生生成性地建構了對知識的理解。
三、建立學習網站,擴大互動時空
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對話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創設基于師生交往對話的互動和互惠的開放的學習平臺,建立專題學習網站,把課堂交給了網絡,把主體讓位于學生。不僅有效地整合了學習資源,實現課堂教學的開放和延伸,促進學生意義建構知識,而且能促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與教師、與同伴的交流互動中去,促進課堂教學形成立體化信息交流網絡。
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我把認識鐘面、認識時間單位、學習看鐘表、趣味練習以及一些內容精心設計、合理編排,開辟了“鐘表的世界”、“鐘表研究所”、“時間的腳步”、“拓展應用”等幾個板塊,將學生帶入專題學習網站,對“時、分、秒”的知識進行生動的再現,使之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生動的學習情境。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自主地確定學習進程,使學生自主獲得更豐富、更清晰的數學知識經驗。然后再引導學生進入交流平臺,師生、生生互相啟發和分享經驗。這樣,將無限的網絡時空引入課堂,不僅鞏固和深化了所要學習的知識,而且為師生提供了更為廣闊、開放的學習交流平臺,使教師及時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與思考過程。
四、合理有效練習,提高教學效益
練習是熟練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有效載體。合理有效練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信息技術作用與數學課堂,改變了以往練習的呈現方式,不僅使練習的呈現更加生動,形式更加多樣,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而且能豐富教學容量,增加訓練密度,提高練習效率[3]。
如,在教學完“長、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后,我利用計算機網絡將練習設計為闖關游戲。幾個小朋友要到公園去玩,可是一路上要經過很多卡口,只有正確回答每一關的問題才能闖進下一關。盡管練習量很大,且有的題目還有一定的難度,但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每一個學生都能不斷地克服困難,順利通過關口到達了目的地。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使練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數學教師要站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角度,根據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特點、規律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和交互式學習平臺的優勢,創造一個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通過動態的展示和傳播,使靜態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清晰化、形象化,引發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欲望,自主參與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使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秦昌詞. 淺談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數學高效課堂[J]. 成才,2016,(09):37-38.
[2] 梁文威.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數學教師專業成長[J]. 教育信息技術,2013,(05):56-57.
[3] 趙冬臣. 小學數學優質課堂的特征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