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華++呂劍楓++劉曉華
〔摘要〕包容性發展理念是當今中國能夠實現和平與崛起并存的深層次原因,是“中國模式”的重要價值體現。“平等、共贏、協調、共享”,是我國包容性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和本質要求,與西方國家的模式和價值觀念有著本質區別。中國走包容性發展道路有其歷史文化基礎、現實依據和長遠目標,其具有世界范圍的影響和意義。要促進包容性發展,必須注重文化上的求同存異,超越意識形態偏見;必須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摒棄個人主義思想;必須致力于構建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促進世界和諧。
〔關鍵詞〕中國模式;包容性發展;包容性增長;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2-0046-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目前中國的GDP總量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毫無疑問,中國的發展成為了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許多人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等詞語也因此成為了世界各國議論的熱點詞匯。與此同時,各國也在紛紛探尋中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以及評估預測中國發展之后可能產生的國際性影響。國際社會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崛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國力的提高,而只是單純在經濟方面的發展或是軍事方面的強大,不能給世界提供可供學習借鑒的一種新的發展價值觀。例如,前美國美中貿易委員會主席柯白就曾說,“中國的崛起并不包括特別的道德或規范意義。當今及未來的中國很可能向世界呈現經濟和軍事的力量,但它們不可能包含高調的哲學理論或意識形態。”〔1〕 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面對種種質疑和輿論攻擊,我們認為,中國的崛起不只是經濟總量、對外貿易額總量、外匯儲備總量、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總里程等指標數量的增長,而是反映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具體實踐和當今時代特征相融合的一種新的發展價值觀。這種發展價值觀注重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多元發展,強調應在包容和求同存異之中實現“百花齊放”“百花爭艷”,而非傳統西方中心主義價值觀所體現的“一枝獨秀”。
一、包容性發展理念的背景及其概念
(一)包容性發展理念的提出
“包容性發展”是立足于新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提出來的,是對之前“包容性增長”理念的發展和完善。“包容性”最初是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出現在2000年9月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當中。2007年,“包容性增長”的完整概念才開始由亞洲開發銀行首次提及。時隔兩年之后的2009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統籌兼顧,倡導包容性增長”。此后,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國際會議等重要場合上提及“包容性增長”。隨著人們對“包容性增長”的深入理解和不斷實踐,對經濟“增長”的這一要求逐漸轉向對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由此,“包容性發展”成為了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的主題。正是在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上,胡錦濤同志發表了主旨演講,第一次公開闡述了當代中國對“包容性發展”在理論上的豐富和實踐上的創新,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獲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2〕之后,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曾培炎在擔任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期間也在該年會會刊中撰文,指出包容性發展對于全球化、地區經濟一體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對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國家帶來更多的公平,實現共同發展。2014年5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24屆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上致辭,強調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地位和論述其具體體現。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7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再一次強調,中國的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3〕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人類社會利益、命運和責任三個共同體的發展目標。
(二)包容性發展的內涵
走包容性發展道路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奧秘所在。包容性發展作為“中國模式”的核心價值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了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主題的發展要求。
對內而言,包容性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發展實踐的價值反映,是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發展理念與發展智慧。包容性發展,強調必須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均衡發展,堅持“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包容性發展的價值理念在實踐中的生動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思想和 “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及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五大建設協調發展的局面,確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新舉措和新布局,體現了五大建設的互相促進和包容,并且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的發展理念。
對外而言,包容性發展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致力于擺脫民族、種族以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等局限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全球發展觀”,是中國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致力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碩果。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共同體”外交理念則是其具體體現。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們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地球是我們共同的生存空間,我們不分國家,不論種族,共存于此。我們理應形成共同發展和共同生存的共同體意識,以增進人類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共同體”外交理念,已在公開場合六十多次提及“命運共同體”以及致力于構建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命運共同體關系。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更是將主題定為“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作為包容性發展的具體目標和要求,逐漸為國際所廣泛認同。
二、包容與排斥:中西方發展模式的本質區別
“中國模式”所倡導的包容性發展理念,主要包含有兩層含義:對內,主要是以人和自然、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人與其自身的發展這三組關系為主線,努力實現這三組關系的和諧以及可持續發展;對外則以各國或各地區之間的不同文明作為著力點,強調不同文明之間要以尊重和包容作為其求同存異的途徑,以對話和溝通作為減少對抗和沖突的方式,最終達到互利共贏的共同發展模式。因此,“平等、共贏、協調、共享”是對具有中國特色的包容性發展理念的最好的概括和體現。
西方發達國家自近代以來,通過科技革命和制度創新提高生產率;通過強權政治和跨國公司實現資本和市場的進一步擴展;通過價值觀輸出和文化滲透進行意識形態的和平演變。在此基礎上,西方發達國家擁有了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自認優越的社會價值觀,逐步成為了當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的主導者,確立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經濟政治體系中的中心地位。然而,回顧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歷程,西方國家所走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建立在壓迫剝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地區基礎之上的排他性發展,是以犧牲其他國家發展機會為代價的發展。
首先,在發展主體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堅持西方文明優越論,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對外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將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崛起與繁榮視為威脅;對內強調資產階級少數群體的個人利益,所宣揚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所謂普世價值實際上完全受資本的嚴格控制。僅以“民主”價值觀為例,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的民主是和資本成正比的。據“美國政治響應中心2014年統計表明,在美國國會534位議員中,至少有268位議員(一半以上)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4〕其次,在發展進程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緩解本國的環境壓力,利用自身在國際秩序的地位和科學技術的優勢,將污染嚴重的企業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并通過剪刀差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掠取物質資源以維持自身的生態平衡。最后,在發展成果方面,鑒于其對自身社會制度以及根本利益的維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通過主導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方式對東方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進行排斥。
與此相反,“中國模式”所提倡的包容性發展理念,一是體現了發展主體的平等性。我們強調對內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堅定信仰;對外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親、誠、惠、容”,強調國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努力打造“責任共同體”;二是強調發展的共贏性。我們對內強調改革發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先富與后富的關系,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和實現社會和諧;對外倡導遵循各國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努力構建和諧世界;三是體現了發展進程的協調性,我們強調在國內要堅持“五位一體”的建設總布局,以實現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規模速度和質量效益的統一,確保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對外倡導南南合作,努力推動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合理化,推動實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四是體現了發展成果的共享性,我們強調共同富裕的發展原則,努力建成惠及十三億多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讓改革發展的成果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對外強調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復興,是公正的復興,絕不會因為自身的發展而損害別國的正當利益,努力建設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以中國的發展促進各國的發展。
三、包容性發展何以成為中國模式的內在價值?
中國不管是在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中,或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探索中,還是在實現中國夢的逐夢之旅中,始終堅持把包容性發展作為構建公平團結共識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作為中國發展模式的重要價值理念。
(一)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走包容性發展道路的歷史文化基礎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冷戰結束后引發世界沖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明的沖突”。正在崛起的中國會引起不同文明之間的新的競爭和矛盾嗎?回答是否定的。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傳承,“和而不同”始終作為一種文明發展理念在文化傳承中占據主體地位。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意思就是大家和睦地相處,同時保持各自的意見和觀點。(《論語·子路》)《禮記·中庸》也曾強調萬物的相利相生,指的也是相同的意思。“和而不同”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幾千年來,中國在對待外來文明上始終秉持著一種海納百川的開放態度。比如佛教傳入中國,在中國逐步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共生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從古至今,中國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信修睦”“禮尚往來”“協和萬邦”。正是由于儒家文化當中的“仁”“和”思想的歷史傳承,成為今天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文化信仰和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偉大夢想的文化基礎。
(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中國走包容性發展道路的現實依據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歷史命運的關鍵一招。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共產黨何以能夠成功團結13億多的人口齊心協力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共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很好地處理了堅持原則的“一元化”與靈活策略的“多樣性”辯證關系,探索了一條包容性的發展道路。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當中的公有制經濟和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還體現在政治領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黨執政、多黨參政)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政黨之間以執政黨和參政黨的形式共榮共生;各民族之間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形成了“多元一體”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思想文化領域堅持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一元化指導地位的不動搖,同時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在確保社會發展基本價值觀方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進全社會思想的解放。外交和對外戰略方面,中國強調世界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并存。
(三)構建公平團結共識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中國走包容性發展道路的長遠目標
中國不僅積極倡導包容性發展的理念,而且在實踐上踐行包容性發展的理念。從2003年開始,中國就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做到以人民群眾作為發展力量,將人民的幸福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讓十三億多的中國人民能夠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成果。2012年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兩個宏偉的執政目標:一是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左右的時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二是到本世紀中葉即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是包容性發展理念的最好體現。另外,曾經經歷過長達一百年被西方殖民列強侵略屈辱歷史的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始終強調中國的發展絕不是建立在犧牲他國利益的基礎之上,而是希望在中國實現復興富強的同時能夠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創造機會、帶動其他國家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而實現世界的共同發展和繁榮。《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指出,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近900億元,還免除了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窮國的債務14.2億元。〔5〕除此之外,習近平主席和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和古巴四國在經貿、農業、生物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簽署了多項合作文件,進一步促進和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中國在基礎設施、貿易、投資、能源、教育、衛生等領域不斷加大與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密切合作,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努力構建團結共識的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一)尊重文明的多樣性,超越意識形態偏見
實踐性是人類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人的實踐活動總是在特定的歷史地理環境和時代背景下進行,從而產生出了多姿多彩的各國文明。同時,由于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存在,生活在不同文明區域內的人們通過相互交流學習、互相借鑒,從而推動自身文明的不斷發展。因此,文明多樣性既是人類社會的顯著特征,也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的200多個國家中大約生活著2500多個民族,說著6000多種語言,以及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多種宗教信仰的存在。不同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不是阻礙不同國家友好往來的溝壑,更不應該成為不同文明和文化價值觀相互沖突、排斥的根源和理由。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在給世界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信仰、制度和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甚至因此而引發地區性的局部戰爭。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包容性發展成為了我們緩解甚至是消除矛盾和沖突的有效途徑。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在不同文明和社會制度之間的交流同時充斥著意識形態的陷阱以及文明優越論、制度優越論的挑戰。即使在互聯網這一高科技領域,依然存在嚴峻的國家信息安全和意識形態主導權的爭奪。對于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早在50年代,毛澤東就提出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提出中國要學習和吸收人類社會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思想,將互信、互利、平等、協作作為我國新的安全觀,并以此來消除世界文明的沖突和矛盾。而隨后,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也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和深化的前提下,要堅持平等開放的精神,促進世界文明之間的兼容并蓄,實現經濟和文化的和諧。 除此之外,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南非金磚5國會議的講話再次強調,“不管國際格局如何變化,我們(中國)都要始終堅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文明多樣性。”〔6〕只有超越意識形態的偏見,摒棄社會制度的評判標準,對不同國家由于不同的國情而選擇的不同道路和制度給予高度的尊重和維護,不同文明才能夠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共榮共生。
(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馬克思曾經強調,隨著人類歷史活動的不斷擴大,分工的日趨完善,歷史就會轉變為世界歷史。因此,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日趨密切,也逐步形成了唇亡齒寒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體”是指“基于傳統的血緣、地緣和文化所形成的人類集合體,共同體內的人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傳統,體現著成員的共同感情、共同信仰和集體意識,將同質性的個體結合在了一起”。〔7〕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強調在追求我們自己發展利益的同時,尊重和兼顧他國的合理利益;在謀求我們自身發展的同時,促進其他國家共同發展;建立一種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從而增進人類的共同利益。
全球性危機的存在和凸顯促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隨著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日漸深化,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同時也使各國逐步形成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賴的統一體,利益交融、休戚與共。由于各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日趨密切,各國所存在的區域性矛盾和問題也將會隨之發展成為全球性問題,影響著各國的利益和全人類的生存。目前的全球性危機主要體現在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嚴重自然災害以及核安全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存在的挑戰。由于其具有全球性、突發性、動態性等特點,使得單憑各國的力量難以承擔和化解這些危機,也使各國難以避免這些危機對本國所形成的破壞性。由于全球性危機的存在,使我們在同樣危機面前,必須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走包容性發展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夠以世界之力應對全球危機。
(三)構建一個團結共識的和諧世界
構建一個“團結共識的和諧世界”是中國發展努力追求的外交目標。胡錦濤在2005年的亞非峰會上首次闡明了“和諧世界”的理念,提出要“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并在兩個月后中國和俄羅斯共同發表的《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將“和諧世界”納入其中。至此,“和諧世界”成為中國模式的一大發展理念和目標并逐漸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當今世界依然是“一球兩制”的格局,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社會制度溝通與競爭并存的境況,并且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和資本主義制度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將日趨密切。我們不僅需要與周邊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和諧外部關系,更需要在整個世界構建“公平團結共識”的和諧世界。
但是,“公平團結共識”的和諧世界構建的基礎是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平等和公正是構建“公平團結共識”和諧世界的重要原則基礎,團結共識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和實踐過程,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因此,只有推行平等公正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才能最大地激發各國的團結意愿,達成共識,促進各國的和諧發展。雅爾塔體系作為美國和蘇聯冷戰爭霸時期的國際政治格局,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而宣告瓦解。舊的國際秩序瓦解,理應產生新的國際秩序。然而,蘇聯解體之后,世界政治由兩極格局發展成為了“一超多強”的格局,今天的國際秩序還是美國依靠自身經濟、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而主導的一種不平等秩序格局。要構建“公平團結共識”的和諧世界,首先就需要通過變革現有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政治舊秩序,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要求體現國際之間的民主平等和國家主權及領土安全;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要求體現國際之間平等的經濟合作和互利共贏的發展目標。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理應參與并積極推動以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和互利共贏國際經濟新秩序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新秩序構建。
〔參考文獻〕
〔1〕世界中國學論壇觀點集粹——中國道路:沒有價值觀的崛起?〔J〕.社會觀察,2013,(4).
〔2〕胡錦濤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EB/OL〕.http://www.gmw.cn,2011-04-15.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7/29/c_1111854271.htm.
〔4〕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隱匿的資本主義與喧囂的民主話語〔J〕.紅旗文稿,2015,(21).
〔5〕授權發布: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EB/OL〕.新華網,2014-07-10.
〔6〕習近平.攜手合作共同發展——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EB/OL〕.新華網,2013-03-27.
〔7〕張紀.中國夢:鑄就人類命運共同體〔J〕.黨建,2013,(11).
【責任編輯:石本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