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十
(貴州財經大學)
【摘要】通過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教學范式改革開展研究,力圖將學生從被動的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教學范式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
一、課程簡介
環境法在我國環境和資源保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了解當下出現的環境問題,努力剖析環境法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原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整個教學結構和教學內容都是由教師決定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學生在課前不預習,課堂上或是忙于記筆記、抄PPT內容,或是不感興趣從而神游太虛,到了考試就纏著老師劃重點、熬夜背誦或做小抄,考試完了就統統遺忘。事實上,《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是一門研究現實問題的學科,學習成效的關鍵就是看學生能否將其思想和方法應用到分析實際問題當中。很顯然,原教學方式沒有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學方式亟待改革。
三、教學范式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基本要求和改革方向,同時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擬定本課程教學范式改革的思路是:一個中心,兩個抓手,三個要求,三者相輔相成,相互配合,協調推進。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突出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實現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兩個抓手,即以案例教學和課程實踐為抓手,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討論和對現實問題的研究,積極開展旁聽法庭審判、組建模擬法庭等課程實踐環節,在探究和反思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創新意識。三個要求,即要求學生全程參與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法進行持續、及時的指導,要求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都要及時監測。
(二)目標。通過教學范式改革,使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優異,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和對自己的評價顯著提高。具體目標如下:1、學生掌握并靈活應用本門課程所學知識,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判斷和分析。2、學生理解、查閱、組織資料和敢于發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得到提高。3、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顯著提高。4、學生的創新素質、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明顯增強。
四、 教學范式改革的具體內容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和目標,本課程教學范式改革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學方法的改革
本課程以專題研究為抓手,主要是在已經實施了的“六步參與式教學法”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特別突出了利用現代化網絡教育技術,對學生參與過程的監測和評估,及時跟進,分類指導。
“六步參與式教學法”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步:打牢基礎。第二步:指導選題。第三步:團隊合作。第四步:小組展示、答辯。第五步:參與式評審。第六步:總結提高。針對“六步參與式教學法”在實踐中存在的不足,我們打算加強對學生需求的了解和參與過程的跟進。
1、在前三次課分別通過調查,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對課程的期望進行摸底,課后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有意識地推動具有共同興趣或不足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
2、在每一次課的最后5-10分鐘,對學生進行知識點小測驗及本次課程評價,根據統計結果在下一次課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3、結合每一次課程主要知識點,提出若個研究問題供學生研究小組選用,要求小組在1周內反饋閱讀的文獻清單,在2周內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第4周匯報成果,在第6周提交修改后的研究報告,形成滾動式的前進,避免過去累積到期末一起匯報,各小組研究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是以案例教學為抓手,推動學習內容與現實世界的無縫鏈接。1、課前將案例及所需有關的背景知識、理論說明等參考資料通過網絡發給學生,學生先獨立閱讀,然后在學習小組里集體討論,分析案例中描述的問題,想出解決方法。2、課堂上,以學生發言為主,教師控制進度和節奏,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辨識發生問題的根本原因,再比較不同解決方案的利弊。要求教師認真聽取同學的發言,積極鼓勵不同的觀點,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見,勇于接納批評和反駁,創造一個師生之間平等學習的良好的氛圍。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為了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積極探索建立新型的課程考試考核評價體系。
1、改革考核內容,將以往以測試記憶為主的知識性考核轉變為以實踐為主的能力和素質考核。本課程擬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期末的機考主要檢測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機考成績比重占總成績的40%;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主要是出勤、隨堂測驗成績和案例討論表現,得到學生的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根據小組專題研究的表現(前期準備工作量、研究方法和結論的合理性、小組配合程度、匯報情況、研究報告等),得到學生的小組成績,占總成績的30%。
2、改革考核時點,對教學效果和教學過程都要進行及時監測。改變傳統的考評方式,每三到四次課,就進行一次隨堂小測驗,以及案例討論和小組專題研究,都納入到最終成績當中。同時,注重學生對教學過程的評價,課后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
五、本課程的預期成效
通過《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范式改革,預期將獲得至少三個方面的成效:
1、教學效果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上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對本課程的滿意度較高;學生能夠掌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點,機考通過率較高;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本課程所學知識,對現實環境資源問題(案例)進行獨立思考、判斷和分析;學生的創新素質、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得到有效鍛煉,理解、查閱、組織資料和敢于發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夠以小組為單位提交較高質量的專題研究報告。
2、教學成果不斷積累。通過教學范式改革,完成本課程機考試題庫建設,形成較完善的課程案例集一本,提交一份教學范式改革研究報告,公開發表相關教改論文1篇以上,為《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材修訂再版提出意見和建議。
3、教學經驗得到推廣。總結提煉《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學范式改革經驗,并通過示范課及網絡資源共享等形式實現經驗推廣,在更多的課程之中實踐、檢驗、深化教學范式改革。